战国时期的“士”指哪类人???举几个有名气的人和一个关于他的简短的故事!!急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09-11
士是周以来的一个贵族等级,是贵族的最下层

周代分封制规定贵族有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和士

以上三个等级都有一定的田产,全国土地归天子所有,天子封诸侯国给诸侯,诸侯再封邑给大夫,而士不能占有土地,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无恒产”

但是士阶层也有自己的贵族尊严,佩剑是贵族的标志,因此无论士有多穷也要佩剑,因为这代表他贵族的尊严,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有恒心”

在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地位有所提高,春秋时期一些居于士阶层的大夫家臣就掌有重权,例如孔子时代的阳虎,到了战国时代,士主要分为几个类型:文士、武士、辨士和谋士,根据他们的名字就能够猜出他们的专长

这些士依附在大夫和诸侯身边,为他们出谋划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门客,主公为他们提供食宿,他们就要对主公尽忠,但他们绝对不是奴隶,因为他们享有人身自由,如果主公失势或对他不好,他就可以选择离开

战国四公子都有蓄养门客的习惯,经常门下食客三千,信陵郡窃符救赵中的鸡鸣狗盗之徒就是士,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是士

士后来发展成为农民和小地主

在孔子的学说中,士被赋予了管理国家的重任,孔子认为当时的士是周朝的希望

东汉之后出现的士族已经和周代的士很不一样了

士这个阶层一直维持到西汉,韩信的谋士蒯通就是士

张仪商鞅韩非

士是周以来的一个贵族等级,是贵族的最下层

周代分封制规定贵族有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和士

以上三个等级都有一定的田产,全国土地归天子所有,天子封诸侯国给诸侯,诸侯再封邑给大夫,而士不能占有土地,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无恒产”

但是士阶层也有自己的贵族尊严,佩剑是贵族的标志,因此无论士有多穷也要佩剑,因为这代表他贵族的尊严,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有恒心”

在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地位有所提高,春秋时期一些居于士阶层的大夫家臣就掌有重权,例如孔子时代的阳虎,到了战国时代,士主要分为几个类型:文士、武士、辨士和谋士,根据他们的名字就能够猜出他们的专长

这些士依附在大夫和诸侯身边,为他们出谋划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门客,主公为他们提供食宿,他们就要对主公尽忠,但他们绝对不是奴隶,因为他们享有人身自由,如果主公失势或对他不好,他就可以选择离开

战国四公子都有蓄养门客的习惯,经常门下食客三千,信陵郡窃符救赵中的鸡鸣狗盗之徒就是士,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是士

士后来发展成为农民和小地主

在孔子的学说中,士被赋予了管理国家的重任,孔子认为当时的士是周朝的希望

东汉之后出现的士族已经和周代的士很不一样了

士这个阶层一直维持到西汉,韩信的谋士蒯通就是士


在西周和春秋前期,文献中的“士”主要是指下级贵族。《左传》桓公二年:“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国语·晋语》:“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足以说明士属于低层贵族。所谓“士食田”,是指士享有禄田,与庶人受田耕作的性质不同。西周时代礼不下庶人。《仪礼》记载先秦名物制度甚详,其《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士丧礼》、《士虞礼》五篇,皆冠以“士”。姚际恒指出:“其实多通大夫以上而言,盖下而为民,上而为君卿大夫,士居其中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士是处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的一个低层贵族等级。作为贵族,士要具备当时贵族所必需的一些专门知识。学习的科目是所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顾颉刚认为古代之士皆武士,士之学“表面固为礼节,为娱乐,而其主要之作用则为战事之训练。故六艺之中,惟书与数二者乃治民之专具耳”②。强调士之训练以射、御为主是对的,但认为礼、乐训练是表面文章,“惟书与数二者乃治民之专具”,这个说法似难以成立。作为低层贵族,礼、乐训练也是治民必备之知识。《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礼记·王制》说:“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士之所以是士,身份地位高于“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这些“执技以事上者”,除了因为他属于低级贵族之外,他的文化素养也远非后者所能比拟。如果只会射御而不懂礼乐书数这些道艺,那就不成其为合格的士了
第2个回答  2010-09-08
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加剧烈,于是朝秦暮楚的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纵横家便是其代表,还有苏秦、张楚。
注:分为武士、辩士和谋士。
战国时,士充当说客,主公们为他们提供食宿,他们跟着主公们出使各国为他们辩答。但他们绝不属于奴隶,因为当他们觉得再跟在此主公身边已不再对自己有利,便可随时离开。
战国时的“士”,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精英”。那时的诸侯国国君如齐威王、魏惠王、燕昭王等,都曾经是“士”的豢养者。还有所谓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都是动辄养士三千人。

参考资料:爱问网 及 百度网

第3个回答  2010-09-05
最典型的士就是战国四君子了,扯不上苏秦张仪两个说客。
士的定义:http://baike.baidu.com/view/88596.htm?fr=ala0_1_1
最有名的是孟尝君:鸡鸣狗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9-17
你可以看《东周列国志》,里面都是这些故事。一个标题就是一则故事。


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分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车战及武士的作用减小士的地位也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变化。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还有部分士为解决经济困难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他们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朝秦暮楚的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纵横家便是其代表。这时各国封君权贵的养士之风也很盛行。秦汉时期,士的内涵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士,称为士大夫时,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称为士人时,则一般特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汉代,士人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风骨气节及学识才能),一旦成为名士,功利官位会接踵而至,故士人或着意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恪守封建纲常名教;或浮华交游,广结朋党,相互吹嘘,以沽名钓誉。东汉后期,在士人中间清议品题人物之风极盛 。这种人物品题属于民间范围。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确立 ,品评士人之权收归政府。凡由中正品评者,皆据其德行才能、家族阀阅而给予不同品第(乡品),然后授予各种官职。未经中正品评者,不得仕为品官。于是,士人遂具有了某种特定阶层的含义。士庶对立,渐露端倪。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皆为士,否则为庶。士人中,又出现凭借父祖官爵得以入仕清显并累世居官的家族,是为士族。士族在东晋时达到极盛,至南北朝始衰。隋唐以后,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士作为一特定阶层的观念仍然保留。宋以后 ,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不再特指品官。

战国四公子的门下就是“士”:
比较有名的是!

平原君的手下:毛遂!

故事
http://baike.baidu.com/view/45160.htm

信陵君的手下:侯赢、朱亥!

故事
http://baike.baidu.com/view/71647.htm

孟尝君的手下:冯欢!

故事
http://baike.baidu.com/view/17260.htm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993434.html

第5个回答  2010-09-05
那就是战国四公子啦,春申君,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