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9种人,是团队的“毒瘤”,必须马上“割掉”,坚决不能重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2
纵观历史,因为识人不明,造成身败名裂,甚至是江山易主的数不胜数。唐玄宗器重安禄山,引发了安史之乱;秦始皇信任赵高,造成扶苏被杀,大秦帝国二世而亡。古人常说,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是大智慧啊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作为一个老板,应该如何识人呢?以下九种人,一定要提高警惕。

1.沈令尹型——压制人才,碌碌无为

有一天,楚庄王下朝很晚,兴奋地对樊姬说:“寡人与沈令尹等忠臣贤士交流,受益匪浅!” 樊姬说:“沈令尹当相国多年,从未推荐过一位贤人,也未辞退过一个坏人,哪里称得上贤良呢?” 第二天,楚庄王把樊姬的话告诉给沈令尹。沈令尹听后,感到很惭愧,把孙叔敖推荐给了楚庄王。

善于发现并推荐强于自己的人才,才是可堪大用的管理者。

2.伯嚭型——贪财好色,吃里扒外

吴越之战,越国惨败。勾践让文种用重金贿赂吴国太宰伯嚭。伯嚭拿了越国孝敬的珠宝,收了越国进献的美女,于是在吴王面前替勾践美言,并使用阴谋诡计害死了伍子胥。骄横的吴王夫差受了伯嚭的迷惑,放过了本可消灭的可怕敌人。勾践得到喘息之机,卧薪尝胆,十年后终于大败吴国,吴王夫差自尽。

总是替供应商说好话的人,十有八九拿了供应商的好处。

3.马谡型——夸夸其谈,纸上谈兵

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语浮夸,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多加考察。”诸葛亮不以为然,反而让马谡担任参军,与之谈论军事谋略,从白天直到黑夜。后来,诸葛亮起兵伐魏,让马谡镇守街亭要塞。马谡刚愎自用,不听副将王平劝阻,丢了街亭,让诸葛亮北伐功亏一篑。

任正非和马云都说过,谁夸夸其谈跟我谈战略,开除没商量。

4.南郭先生型——滥竽充数

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而且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有个叫南郭的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就把他编入乐队,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跟他老子不一样,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一看要穿帮,连夜就逃跑了。

一个人如果不培养下属,只会指手画脚吆喝人,定是一肚子草莽。

5.司马徽型——好好先生,明哲保身

司马徽,“水镜先生”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的就是他。此人是典型的好好先生,从不说别人的短处,与人说话时,不问别人的好恶,只是一味地说好话。有一次,有人告诉他自己儿子死了,司马徽说:“很好”。司马徽的妻子责备他:“别人的儿子死了,你怎么能说好呢!”司马徽回答说:“您的话也很好。”

一个人如果不坚持原则,不愿得罪人,肯定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

6.冯道型——墙头之草,见风使舵

“有奶就是娘”,据说源于冯道。冯道这个人,见风使舵,没有节操。唐末投刘守光,刘败后投张承业。此后,又任后唐庄宗的户部尚书,后晋时高祖、出帝时均连任宰相。契丹灭晋后,被任为太傅,后周时任太师。不论朝代如何更换,他都当官。欧阳修骂其“曾事四姓,相六帝,没节气。”

对频繁跳槽的一定要慎用。今天为了待遇投奔你,明天就会为了待遇背叛你。

7.苏味道型——处事圆滑,模棱两可

唐朝有一个人,人称“模棱宰相”,他就是苏味道。苏味道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做人圆滑,阿谀谄媚,屈从附和,不敢负责,一遇到事,不是打太极,就是踢皮球。他常对人说:“做官处理事情,不要明明白白的表态。否则,一旦出现差错,就会受到处分。因此,凡事只要模棱两可就行了。”

一个不敢表态,不敢担责的人,只能把团队风气带坏。

8.王圭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宋神宗时期,有一个宰相叫王圭,在位十几年,碌碌无为,毫无建树。每次上朝面君,只说“取圣旨”;听取神宗指示后,就说“领圣旨”;回到官邸后,对部下们就说“已得圣旨”,至于事情怎么办,从不表态,让属下不知所措。所以时人称之为“三旨相公”,讥讽其尸位素餐。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说明缺乏创新精神,怎么能做好团队领导者呢。

9.贾似道型——吃喝玩乐,不务正业

贾似道原本是个小混混,整天游手好闲。因为姐姐贾氏成为宋理宗贵妃,贾似道得以高升。当宰相时,只知吃喝玩乐,公务交给门客处理,自己每日与宠妾喝酒淫戏。贾还带蟋蟀上朝议政,庭上不时传出虫鸣声。襄阳被蒙古军攻破,群臣上书请求诛杀贾似道,流放途中被人杀掉。

天天不研究工作,只琢磨吃喝,这都是企业的蛀虫啊

想要看一个人是否会成功,就看他身边聚拢了什么样的人才。优秀的领导者往往能够知人善用,把人才的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

领导在管理团队时也可以借助这一理念,或者主动学习更多的管理技能来提升自己能力。借此,推荐一款个人成长课程:合伙人、绩效、薪酬、营销、管理、SFK"等,都是实用的工作方法和优秀经验案例。

私信我“绩效”两字,免费发送60分钟薪酬绩效管理内部培训视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