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有条街叫一一夹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夹街一一是我们家乡沙湖人对建设街的“俗称",因为它处在民主街与河堤街之间的缘故。这条街东西走向,西起大桥路(旧称杨兴发巷),东抵轧花厂全长千米。街内有四条大巷,第二条巷叫潘家巷,可能是巷首有一潘姓人家而得名吧?通小学的那条巷叫司门口巷,第四条巷名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就是到油厂的那条巷子叫“余泉巷”。四条巷子都是连接民主街与河堤街的便利通道。

夹街是一九五四年逃荒返乡后,家乡人重建家园而修建的。原来的砖渣路面是时任二居委会主任田XX先生领导组织铺设的。砖渣来源全靠发动群众,每家每户捡砖头瓦块,锤成适合铺路需要的大小规格集中起来,再由技术人员操作铺在路面上,这样就改变了每逢下雨街上泥泞的现象。

夹街原有商店两家,磨坊一间,客栈一座,行政机构两处。商店两家分别是田姓老人开的“田喜源"店,和陈二婆开的"振兴"商店,两家店铺四清以前就消失了。田家店门面小,主要经营酱油吃醋之类厨房用品;陈店门面大,经营品种多,记得三年灾害之年,我曾经在那里买过用藕作主要原料做的饼子,饼形大小象现在苏式月饼,黑色皱巴巴的,好象五分钱一个,当时五分钱相当如今的五块钱,那个时期人们月工资普遍只有二三十元,可以说区区五分钱在当时也不是一个小数目。饥荒之年,这种藕饼也是难得到一种解决食欲的可口点心。

磨坊在原镇委会对门,是一田姓人家开的,主人性格开朗,爱开玩笑,讲些笑话其中不免涉及到某些“政治”内容。本来几句平日的玩笑话,四清时期,经人检举揭发,召开批斗大会,受到无情地批判斗争,定性为现行反革命份子,田先生因此引来牢狱之灾,被判刑在劳改农场强制改造数年。

客栈是当时家乡唯一一家接待五湖四海各种出差人的旅店。客栈名叫“金同安",经营主人是金二爹,后来被公私合营了。金二爹大名是金慎之,早年在武汉读书,后来在家乡设学馆,我们的父辈文化知识的启蒙就是在他老人家那里接受的。金二爹是一位书法家,曾于一九六二年为沙湖区政府建沙湖闸书写闸名,至今苍劲有力具有颜体风格的“沙湖闸”三字,都是沙湖人不可多得墨宝。客栈原址后来又改成物资交易所。

行政机构两处,一处是沙湖镇委会,另一处是第二居民委员会,镇委会属当时沙湖区管辖。我们一九六六年离开沙湖时,当时镇委书记是彭泽祥先生,镇长是潘复才先生,武装部长是彭泽运先生。彭书记是一位党性观点强,阶级立场坚定的党务干部。我曾有幸聆听过彭书记作的时事政治形势报告。潘镇长是一位深受沙湖镇父老乡亲们爱戴的父母官,潘镇长十分接近群众,没有一点高高在上的官架子,在我的心幕中,更多时间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记得当时沙市棉纺织印染厂在沙湖招收第一批工人,潘镇长生怕其中几位青年年龄小,担心招工单位有年龄限制,失去到新型的轻纺工业城市沙市参加工作的机会,及时指示下属凡一九五O年出生的,都加大一岁改成出生于一九四九年。对于老人家的这种处处为老百姓着想的作法,时隔五十多年,只要一提起这桩事,至今我们都心存感激。

沙湖第二居民委员会的主任这一职务,在黄喜生先生任职之前,象走马灯似地调换,我记得有田XX,胡XX,田XX,张XX都先后担任过,直至黄喜生先生担任这个职务后才稳定下来。纵观多位在职任上,唯有黄喜生先生有所建树。黄主任曾在东北服役,在哈军工干过行政工作,见过世面,视野开阔,有经济头脑,因此办事卓有成效。黄曾办过面粉厂;根据季节变化,还办了以锯末,中药材,丝纸为原料的蚊香作坊;集中青年在居委会编织芦席;他安排人员去汉阳县曲口一带采购优质的芦苇供居民使用。打芦席这项产业,曾经是沙湖大多数家庭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坊间流传一句民谣:“沙湖一条堤,家家打芦席,左一移右一移,十个指甲破了皮"。这是对沙湖编织芦席的人们付出艰苦劳动的真实写照。一九六三年夏天,曾有湖北日报记者专程来沙湖,关于编织芦席采访报道,有关文章刊登在当时的省报第四版之上,并附有一张我熟知女少年锤篾的图片一幅。在镇政府管辖的几个部门中,二居委会集体经济积累是最多的,黄主任曾在闲谈中流露,二居委会集体经济,用当时五分硬币计算,可以装满两大箩筐,可见那时在他的任上,二居委会的集体经济的公共积累是多么的丰厚。如果没有黄主任的不忘初心,一心为公服务精神,这些优异成绩是难以取得的。黄喜生主任办企业的经历中,最可浓墨重彩记上一笔是,他深入市场调查,大胆进行实践操作,办了一家贝扣厂。当时贝扣厂办的风生水起,兴旺发达,产品畅销。解决了上百号人的就业问题,尤其是一帮男女青年。这在当时上级部门都难以做到的事,而黄喜生主任却做到了,这是他充分施展聪明才智所创造的业绩,黄喜生先生长期主持二居委会主任工作中作为,老百姓有口皆碑。

现在的夹街变窄了,两旁修建了不少的楼房,优美的音乐和传统花鼓戏戏曲,不时从人们家中的音响中一一传出。但我还是留恋过去宽畅街道,和两旁粉墙黛瓦的平房,每到傍晚,石阳春大爷手持铁皮话筒传出的:“夏天是:天气严热,(冬天是:天气寒冷),小心火烛,灶门口打扫干净,水缸挑满水,小孩玩火,大人有责"。防火警示的话语,是那样亲切,那样温馨。时过境迁,物非人非,那时居民民风淳朴,人们朴素感情自然流露……,这些很值得我们在外的游子回忆。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