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观摩中反思,在反思、总结中提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在阅读、观摩中学习 在反思、总结中提升

——读《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观“薛法根2019年3月22日名师之路课例”有感

    2019年3月22日我和本校几位老师一同前往西安参观了名师之路的教学研讨会,本次活动主要内容是为言语智慧而教,第一堂就是名师薛法根老师《如梦令》的课例,对薛法根这位名师早有所闻,对他语文教学主张的“为言语智能而教”也有所耳闻,但是,这次是我第一次听他的语文课,我们几位老师怀揣着期待和兴奋早早就来到培训现场选择了靠前的位置,想领略大师教学智慧,也想一睹名师风采。事实证明,他的这堂《如梦令》让我醍醐灌顶,让我为之倾俯,原来这才是教学,这才是古诗词的教学,这才是贴近学生的真实教学。我们老师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觉得古诗词教学重在熟读成诵,可以不求甚解,或者,教师照本宣科,将参考书上的注解搬给学生,然而学生对诗词一知半解,难以正确理解诗词内在含义,难以真正领略诗词独特魅力。薛法根老师这堂《如梦令》两个地方给我留下了醍醐灌顶的印象:1、指导学生做好朗读诗词的技巧,告诉学生读诗读词和我们平时读课文不同,除了读出节奏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字音的高低长短的变化:对于词牌的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读好平仄之声,词牌的格式都是要用平仄表示的,如果不是这样,声调不对就会影响整首词的音律.如梦令是仄字韵,即押韵的字必须是第3声或4声.押韵的字必读重音,这样在分出全词的平仄声外,带领学生带上手式读好《如梦令》,读出平仄之声,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朗读古诗词《如梦令》。这让我想起了我们老师平时的教学朗读,“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在读一遍”,让朗读教学内容充满虚无和空洞,因为我们老师不对朗读能力做深入细致解析,使朗读教学时没有具体可感的内容,薛法根老师能够细致地解析出朗读知识的内涵和类别,准确区分出这些知识掌握程度,促使学生朗读能力发展从自然走向自觉,达到教学效果。2、对于抓住诗词中关键字词的解读和古诗词教学的还原画面感。他将《如梦令》里的“醉”是陶醉?还是喝醉?李清照当时泛舟游玩、酒醉也只是13、14岁,可见她青年时期是多么无忧无虑、爽朗豪放。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薛法根老师将诗词中种种妙处,讲得让人心服口服,看到学生看不到东西,说清学生说不清的东西,我觉得这个班的学生通过这次薛老师的这堂《如梦令》课堂,会产生对古诗词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探究欲望。薛法根老师对《如梦令》古诗阅读“还原法”,找出词中点名时间、地点和景物的词语,紧扣这些词语,调动各种感官还原画面:嗅觉,视觉,听觉等。这就是所谓还原,把未经作家加工的原生态形象想象出来,但是,古诗词语文教材有一种难以言说美感,诗人创作中,出于一定审美理想对事物有意改变其性质,以来增强审美感。而《如梦令》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人惊鸟,那是一种惊扰、惊吓,鸟惊人,那是惊讶、惊喜,从一开始的惊吓到回神后的惊喜,这一场美丽的意外,成了李清照甜蜜的回忆。薛法根老师全程的解读,他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浅近、平易的话语,将如梦令的本真解读传递给学生,他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每一个话语的引导,结合小学生生活实际让孩子们自己阐述了诗词大意,在头脑中还原出了原生态的生活场景,紧接着找出了诗词艺术形象和原生态形象之间的差异,从差异找矛盾,从矛盾引发学生阅读思考,难道只是惊起了鸥鹭?作者一开始那种焦急的寻找回家之路的口吻到最后一滩欧鹭飞向天空的奇观,恐怕这场美丽的意外成为了她一场难忘的趣事吧!加深诗词意境的感受,促进学生对诗词艺术化表达的深入品味。最后,一个“常”字,说明李清照在晚年时时常、经常会想起青春年少期的怡然自得的轻松愉快画面,这时候,加入适时加入李清照介绍,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学生自然体会到李清照晚年的孤苦,凄凉,所以,晚年凄苦的她总会想起青年时期的怡然自乐,所以她在作品中追忆此景此事,景色还是如此的鲜明,情态还是如此逼真。最后,课堂结尾,以词的两种不同唱法,再一次让学生体会李清照青年的悠闲自得和晚年的境遇孤苦,促进学生对诗词艺术话表达的深入体味。

    听了薛法根老师的课例,看了薛法根老师的教育丛书,发现他的每一环节的教学,都是根植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言语智能的锤炼。他的这本书切合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能指导我们改进教学现状的专著,值得我们老师细细嚼觉!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我们老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于漪老师也说过,写三年教案成不了名师,但反思三年成名师。我们阅读名师的教育教学专著,观摩名师的教育课例,也要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这样才能尽快成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