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县官怎么执行各工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4
中国古代官员等级制度复杂多样,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央官职方面,秦朝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汉朝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地方官职方面,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官职的任免升降方面,“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拜、除、擢、迁、谪、黜、去、乞骸骨等。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太师指两种官职,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包括尹、史、卿、宰、尉、令、丞等。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等。太师、太傅、大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等。封人、工正、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驸马、三公等。丞相、宰相、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等。将军、洗马、大夫、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等。尚书、六曹、合阁、仆射、侍中、内史、刺史、州牧、别驾等。主薄、郡守、太守、长史、从事、督邮、县令、县尉、三老、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护军、可汗等。六部、三馆、学士、总管、元帅、留守、判官、巡检、提刑、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都司、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参将、散官、流内、流外、贝勒等。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大将军、执金吾、中郎将、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观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土、宣政院、集贤院、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三闾大夫、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翰林学土、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海军衙门、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等。
古代秘书官制简介包括主书、御史大夫、令史、宰相、谏议大夫、黄门侍郎、左右曹、译官令、九译令、符宝郎、御史中丞、从事、书佐、尚书、二千石曹尚书、三公曹尚书、尚书令、中书令、中书监、中书省、中书舍人、秘书令、等级与管理权限等。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正一品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等。从一品包括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正二品包括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从二品包括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等。正三品包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等。从三品包括光禄寺少卿、太仆寺少卿等。正四品包括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等。从四品包括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正五品包括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等。从五品包括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等。正六品包括国子监司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