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舌的构造类型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10-25
舌,会意字,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第2个回答  2016-11-15
舌,会意字,从干从口,本义:舌头。字形结构
汉字首尾分解:千口 汉字部件分解:千口
一、判断句
在文言中,“是”很少像在现代汉语中那样当判断词,而多用作代词。因此,文言中的判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用语气词表示。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翻译时去掉“者,也”在主谓之间加“是”。
2.主语后面只用“者”表示停顿,“……者,……”式。如: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翻译时把“者,”直接换成“是”。
3.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翻译时去掉“也”并在主谓成分之间加“是”。
4.“……,……”式。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翻译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翻译时只需将“为”换成“是”。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