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无爱婚姻,“这点爱别的不够,结婚时够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对于婚姻,林徽因说:“其实结不结婚,都会后悔。巷子里的猫,很自由却没有归宿。围墙里的狗,有归宿终身都得低头。”萧伯纳说:“要结婚的就去结婚吧,要单身的就去单身吧,反正最后你们都会后悔的。”

我的一位女朋友,大学时候谈了一个男朋友,毕业两年结了婚。婚后据说由于工作原因,两人一直两地分居,孩子跟她一起生活。对于这样的婚姻状态,身边人有议论的,有规劝的,当然也有极个别表示羡慕的。我的这位女朋友对她这种婚姻状态倒是满意得很,不管是人家当面为她“分析隐患”,还是“过来人”规劝她以家庭为重,她都是避重就轻,轻描淡写,永远是一副轻松不在意的样子。起先我认为他们的感情肯定是很好,即使两地分居,也不过是“距离产生美”,“小别胜新婚”。但随着关系走得更近了,了解多了,才知道让她这样“心安理得”两地分居的不是深厚的感情,恰恰相反,只是对无爱婚姻的刻意逃避。

原来,她对自己的这段婚姻早就已经后悔了,但又找不到离婚的动力。这段婚姻不是她的翅膀,可也不是她的枷锁,只是一件“外衣”。他们的婚姻,在她的回忆里,只源于男方一意孤行的安排,双方父母也都觉得恋爱结婚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她,还没深思熟虑就匆匆成了新娘。嫁给恋爱四年的男朋友,这在谁看来不都是多么合情合理的发展规律,甚至连她自己都找不到说“不”的理由,如果非要辩驳,那就是她在男方迎亲时突然把门反锁,这被解读为“舍不得父母”,后来还是父母用钥匙打开门后,她泪流满面,丈夫把她抱出了家门、上了婚车。那时的她说不明白自己为何如此,或者也可能是她不敢明白。婚后第二年,她生了孩子,他们唯一的孩子。刚开始的那两三年里,一切还是挺合乎常情,虽然两地分居,但丈夫还是经常回到她的城市,他们也会在假期一起带着孩子旅行。

然而,深情是装不出来的,爱与不爱更是骗不了心的。他们俩的性格追求、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一直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是由于常年两地分居,所以碰撞不多,也就没有太多裂痕。但,这也注定他们的三观始终走不到一起。女朋友说,她丈夫一开始对她还是很好的,她相信他是爱她的、更准确的是说是爱过她的!而她对他的那点感情,或许足够维持一段恋情,甚至可以勉强维持一段两地婚姻,但却始终称不上“爱情”,更别说要在漫长岁月里三餐四季、相濡以沫。

如今,他们已经结婚7年多了,近三四年里,他们的见面基本都是因为孩子,即使见面也同样分房而居,相敬如宾,谁都没有提离婚,但谁也没有想向对方迈近一步,就这样,像两条平行线,中间的连接只有孩子,他们保持距离,各自前行,似乎没有远离,但也没有交集。

我疑惑过,她才三十多岁,既然对这段婚姻早已清醒,为什么不趁早结束后寻找对的人。我以为我会听到那个“常规”回答——为了孩子。结果并不是!

原来,她的心里一直住着一个人,十多年了,一直在心底最深的角落里留着一个人的位置,她的丈夫在追求她时其实就已知道。只是那时的他或许想不到这个女人的爱会这么执着。三毛在《雨季不再来》中写道的,“或许,我们终究会有那么一天:牵着别人的手,遗忘曾经的他”,她就这样开始了和丈夫的恋情,然后用十余年时间证明了,并不是所有曾经的他,都能用别人的手来擦拭,正如一首歌词中写道的“用新欢敷旧伤,伤好不了”。

如今她很清楚,心里的那个人,再没有牵手可能。用网上的一句话说就是——“我有一万种想见你的理由,却少了一种能见你的身份;我有一千个见面紧紧拥抱你的冲动,却少了一个抱你的资格。”所以,她并不是必须结束这段婚姻,更没想过寻找另一个人。她就只像现在这样,穿着“已婚”的外衣,过着“单身”的自己,怀念着错过的那个人和那段回忆。她也说,如果有一天她的丈夫提出离婚,那她也会毫不犹豫答应,配合完成一切手续,让他去牵手对的人,她会笑着祝福,然后继续自己单身。

听了她的经历,我想起张爱玲说的那句,“这点爱别的不够,结婚时够了。”婚姻,或许真不需要太多的爱情,但,如果我们渴望爱情,那在走入婚姻之前,我们应该放慢脚步,更加冷静地问问自己:我爱他吗?还是,我只是需要他爱我而已?又或者,搭伙过日子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