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工资改革:按区域统一制定绩效工资标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09
《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4)》以教师工资为年度主题,力图说明在后4%时代,稳定的、可持续的教育经费增长机制需要建立在对各类教育经费的预算上。

现行工资制度下教师工资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地区层面和个体层面。

地区层面:自2009年绩效工资改革以后,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四个部分构成: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基础性+奖励性)和津补贴。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是固定部分,执行全国统一的教师工资等级标准表,而绩效工资的保障水平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根据北师大教师工资课题组2011年对山东、广西和河北三省六县的调查,人均财政水平的县市人均绩效工资为750元/月,但财力水平较低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则只有300元/月。绩效工资成为县际教师工资差异的主要来源,地区财政能力成为解释教师间工资差异的重要因素。

个体层面:教龄、职务、学历因素影响显著。在中小学,教龄对教师工资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教龄体现的是教师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积累,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教学经验的丰富能力的不断提高,工资的增长体现在薪级工资的不断增加。职务因素对工资的影响也较为显著,根据北师大教师工资课题组2011年的调查,绩效工资分配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教师的职务,多数学校设立了职务津贴,如副校长津贴、主任津贴、班主任津贴等。学历因素对教师工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劳动力市场职位找寻过程中,学历发挥“信号”功能,拥有高学历的教师有机会获得高工资地区学校的“入场券”。

建议对于现行教师工资制度的改革对策如下:

国家按区域统一制定绩效工资的总量标准,预算资金缺口由中央和省补齐。对于地区间因财政支出水平造成的差距大问题,可由国家层面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几类区域,每一类区域中选择一个典型城市作为参照,根据该城市其他行业的工资确定教师的绩效工资总量。其他城市则以该城市为基准,参照物价指数调整绩效工资总量。各县市根据新的标准确定预算差额,不足部分由中央和省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专项补贴等形式补齐,从而实现区域内教师的实际工资水平基本一致,缩小地区间工资差距。

采用等比级差法,制定陡峭型的教师工资等级结构。建议采用等比级差的方法重新设计我国教师工资等级结构标准表。等比级差法的优点在于工资数额以相同的比例递增,绝对差值随工资水平逐级扩大,也就是越到高级增长值越高,但等级之间差距并不悬殊,能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提高寄宿制学校、偏远贫困地区等不利条件学校教师的津补贴标准。根据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那些提供不愉快工作环境(非货币工作特征较差)的学校,为了吸引教师就必须更多地提供某些可以抵消负面效应的好处(如更高的工资、更多的晋升机会)。日本的《偏远地区教育振兴法》也规定必须对偏远地区学校教职工增发特殊津贴,如寒冷地区津贴、单身赴任津贴等。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边远地区奖励计划给那些在偏远农村学校的教师提供每年1000~5000澳元的工资补偿及额外的交通补贴,给服务期满仍留在农村偏远地区工作的教师每年2000~5000澳元的奖金。我国于2013年也开始实施了连片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但落实过程中补助标准普遍较低。

各地根据师资队伍的实际,对短缺学科教师设立津补贴。美国1990-2004年间的五次学校和教师调查结果表明,从16年的教师工资改革趋势来看,出现明显增长的是基于学科来支付差异化的工资,在1987—1988年,只有7.5%的学区(覆盖11.3%的教师)提供这种差别工资奖励,但到2003—2004年这一比例提高至12%的学区(覆盖25%的教师),这些奖励主要针对短缺学科特殊教育、数学、科学、生物等学科。建议我国遵循教师市场的供求规律,并结合地区师资结构性短缺的现实,因地制宜设立短缺学科教师的津补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