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23
1. "十三行"是法帖名,出自晋代王献之所书写的《洛神赋》真迹。至南宋时期,真迹仅存十三行,共包含二百五十字。因此得名。现今流传的版本有玉版十三行和柳跋十三行两种。参考元朝虞集的《道园学古录》卷十一。
2. "十三行"也是中国商业历史中的一个名词,指的是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这些商行的数量并不固定,被称为"十三行"。它们对官府有承保和交纳税饷、规礼的义务,同时也有传达政令和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的职责,并享有对外贸易的特权。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独占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导致其逐渐衰落。据说十三行的名称起源于明代,但其确切含义不明。俗称也包括"洋行"、"洋货行"、"外洋行"。
3. "十三行"在清代还是天津脚夫、挑夫等苦工组织的称呼。
4. 关于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也称为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其名称据说起源于明代,但并非固定为13家。在清代,由于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这使得十三行业务非常发达。1720年,广州16家洋行成立"公行",但遭到外国商人的反对,后来被两广总督废止。1760年,洋商潘振成等九家向粤海关请求成立公行,该行具有亦官亦商的职能。1770年公行被裁撤,商人们各自经营。直到1782年公行制度才最终确立下来。公行对官府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的义务,并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充当中间人。同时,它也享有对外贸易的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必须通过它进行买卖。起初它具有牙行性质,后来也开始自营买卖。自1820年伶丁洋面鸦片及各项商货走私贸易兴起后,多数行家的营业开始亏损,资金短缺,负债累累,经常有倒闭的风险。《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从此,十三行逐渐衰落。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