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文学起源于十七世纪三、四十年代,盛行于六、七十年代,历经两百年后在十八世纪初开始衰落,逐渐演变为单纯的文艺形式,被称为"拟古主义"或"假古典主义"。它在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文学发展过程中成为障碍,最终为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所取代。
布瓦洛的《诗艺》虽非原创理论,却集中阐述了古典主义原则,法国文学史上的理论是后世评论家研究总结的结果。古典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包括:理性至上,注重普遍性,不强调个人情感;追求对永恒美的表达,强调模仿自然,关注人性而非物质世界;重视"逼真"而不重写实,倡导"得体",强调道德说教和对古希腊罗马作品的崇尚。
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如路易十四时期,戏剧领域尤为突出,以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为代表。高乃依的《熙德》奠定了悲剧规范,拉辛的《昂朵马格》则体现了古典主义悲剧的典范。布瓦洛的《诗艺》和拉·芳登的《寓言诗》是文艺理论的重要著作。
古典主义文学受众有限,主要为朝廷和城市中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上层,影响范围狭窄。尽管如此,其对法国文学的影响深远。古典主义在欧洲流传了200多年,英国和俄国等国也在不同时期有过古典主义文学时期。
浪漫主义作为反古典主义的潮流,起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反映了人们对启蒙运动的失望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积极浪漫主义关注社会问题,倡导理想,代表作家如拜伦、雨果等,而消极浪漫主义则倾向于复古和逃避,代表人物如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和英国的华兹华斯等。
《唐·璜》:(一部未完成的长篇讽刺叙事诗或称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这位“古代朋友”几乎遍及全欧洲的冒险经历,展示出18世纪至19世纪欧洲广阔的社会现实。 作者为杰出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 基本结构是由唐·璜的两次旅行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