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朝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0

1. 中国古代人说的都是文言文吗

一、古人在先秦时期说的都是文言文,但后来文言文与口语逐渐分化,古人说的话也就变成了口语,与文言文逐渐脱节。普通老百姓也是这样说话。

二、古代的官话与方言:

1、中国历代官方语言有雅言、正音、官话、国语等不同的称呼,也是不同时期“普通话”的定义。官话可细分为八种次方言: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

2、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他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3、每个朝代都有官话来作为”鹊桥“沟通各个方言区的人,一般都以王都所在地的语音为准。

三、上朝时,古代官员一般说的是官话,也就是王都地区的语言。

扩展资料:

1、口语与文言文的分化史:

大约在先秦时期,文言文还是和当时的口语一致的,书面语和口语都是用的文言文。但是由于书面语本身的保守性,加之以文言文为载体的儒家著作经典地位的确立,以及汉字对于汉语的巨大影响,文言文和口语很快就进入了漫长的双轨发展时期。

大约在两汉时期,口语和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距离。虽然文言文和口语都在发展,但前者远远跟不上后者的速度,距离越拉越大。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语已经完全脱节。当时的读书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一般口语要说的意思。

2、保护地方方言的意义:

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例如东北方言,其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的特色,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山西的方言最大的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声调有极其复杂的变化。 语言文化遗产有特别重要的保护价值。

中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地广物博,幅员辽阔。而尊重各民族及地方人民则是保证祖国统一的必要条件,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文化。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也应被保护,二者并不矛盾。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话(官方语言或汉语)

百度百科-文言文

2. 太宗罢朝文言文答案

参考答案:

一、1.定要 乡下佬,指魏徵 2.触犯 3.文德后李世民之妻 穿戴 4.皇上圣明臣方忠诚

二、1.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

2.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

三、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四、“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太宗罢朝翻译:

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发怒说:“定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谁冒犯了您?”太宗说:“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长孙皇后退下去穿上上朝时的礼服,戴上风冠站在太宗旁,太宗吃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这样?”长孙皇后回答:“我听说皇上圣明臣下才忠诚。现在您圣明,所以魏徵才能直言。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

满意采纳

3. 古代君臣上朝的地方叫什么

1、太和门

太和门是明代皇帝的听政之处,届时门厅内设宝座,皇帝亲临听取大臣奏事,并作出有关决策,这种表示封建帝王勤于政务的重要方式叫"御门听政",在我国汉唐时期就已有先例。

然真正形成惯例却是从朱元璋做起,大明洪武一十三年,朱元璋废承相集皇权,一则为使上情下达更为了当,二则为了威慑官员,大改殿阁朝会之法,扩百官议政为千官听政,将每日朝会设在奉天门前广场之上。

至永乐初期,朱棣废此做法。然而永乐十八年(1420)紫禁城建成,次年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当时前朝三大殿叫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

但朱棣御新殿办理政务不到百日,前三殿便遭火灾烧毁。朱棣惟恐"违背天意"而不敢重修,只得复将将北京故宫的奉天门(今太和门)作为皇帝常朝和听政的重地。后来至英宗正统六年(1441)将三大殿重建后,但有的皇帝仍愿在此听政。

2、乾清门

清朝康熙起御门听政在内廷正门乾清门举行。门以内就是皇帝家庭的世界,一般人很难进入。凡是每天各衙门递进的本章,其中未经皇上批阅的,先转送内阁,积累若干件,传旨于某日御门办事。

办事当天,在乾清门正中设御榻,榻后立屏扆即屏风和表案。黎明,皇帝升座后,来奏事的官员列队在门前广场等候,部院官按预先编好的次序,分部门顺序陆续登东阶向皇上汇报,而不是集体一起上前,这样做也体现了工作的专业性并防止了不必要的信息扩散。

当代的清装剧的君臣议事的场景大都不怎么准确。一般来说,政治行政信息大都通过邸报在朝廷上公开,官员个人意见可以通过奏章形式向皇上表达。

不具备直接递折权的四品以下官员,可以通过本部门长官代转。邸报又称邸抄或宫门抄,类似 *** 政治行政新闻报纸。向地方上传送的方式,一般由各省在北京专门设立的“提塘”官负责,或由总督巡抚的折差顺道带回。

扩展资料:

古代君臣上朝礼仪: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觐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清朝,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

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有特别的护膝。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而官僚的地位却不断下降。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