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历史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7

1.中国古代教育史

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概述1.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有教无类”。

突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2. 西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还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3.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学校体制。4. 宋代: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宋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

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也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5. 明朝:强化了前代的科举制度。

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这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明代中期以来,书院比较兴盛,明朝后期东林书院以其评识朝政的活动而著名。

6. 清朝:前期的科举和学校,基本承袭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二、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几点认识1. 孔子的“私学”,使“学在官府”发展到私人讲学,反映了奴隶制教育制度的崩溃以及新萌芽教育制度的发展。

2. 从汉武帝到隋唐、宋元、明清,中央到地方的官办教育体系经历了建立、完善、衰败的发展过程。汉武帝儒学教育加强了中央集权,隋唐教育和科举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明清教育则具有强烈的君主专制色彩。

3. 封建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教育的发展,知识的传播必然为科技进步创造条件。

但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中国封建教育是以培养封建官吏,适应封建统治需要为目的的,“学而优则仕”,所以事实上对科技的进步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甚至到了封建社会晚期,教育与学风对科技进步起了反作用。但封建社会繁荣时期至宋元专业教育的贡献是较突出的,则应予以肯定。

2.孔子办学的历史背景,概括其教育思想

孔子办学有什么教育内容?孔子办学简介

孔子足儒家学派创始人,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自己曾经“学无常师”,《史记·孔子世家》戴孔子曾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子,学官于郯子,问乐于苌弘。孔子办学,提倡“有教无类”,其入学条件“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在孔子门下,有“弟子盖三千者,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关于孔子的教育内容,《论语》中曾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文学、品行、忠心和信实,这些属于他的“德教”范围,而以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物典籍作为他的“文教”内容,以射御为内容的体育,也就是所谓“六艺”。至于手工业劳动技能则被孔子轻视,排斥于教育之外。

孔子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提出举;反三,主张温故而知新,要“多闻阙疑”,“学而不思则阁,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诽不发”,“循循善诱”,从而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儒学礼教成为历代统治者尊奉的教条,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则被历代尊奉为“至圣先师”。

3.合作办学发展历史

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历程 文章来源:中顾网 作者:佚名 点击数:1742 评论:0条 更新时间:2009-7-28 10:45:16 教育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细化了有关管理制度和措施。

推荐阅读: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历程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教育领域里出现的新事物,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相继与美国高校合作举办学位班和成立研究中心,这些合作均属早期中外合作办学的先例。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逐渐增多,为规范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活动,1995年1月,原国家教委发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中外合作办学在此期间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0条第3款规定:除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之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范畴。

这就要求我国必须把WTO议定书的规则与协议等化为国内法规。2003年3月,我国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它的颁布实施,对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条例》,2004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细化了有关管理制度和措施。《条例》和《办法》的相继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中外合作办学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对规范中外合作办学行为、促进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条例》首次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和地位,也强调了政府的政策导向。我国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其国家政策总目标在《条例》第一条做了明确表述:“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具体政策目标在《条例》第三条作了阐述:“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办法》第三条中也就具体政策目标作了表述:“国家鼓励中国教育机构与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普遍认可的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国内新兴和急需的学科专业领域开展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中国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归纳起来,具体政策侧重以下三个方面:(1)合作伙伴:学术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外国教育机构;(2)合作领域: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新兴和急需学科专业;(3)合作区域:中国各个地区,尤其要加大在西部、边远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力度。

4.我国古代民间办学始于什么时

我国古代民间办学始于春秋时期 中国古代私学教育主生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

春秋战国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转变时期。教育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变更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即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

私学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由于士这一阶层中的人为谁服务就代表那个阶级的利益 ,且他们 的学说会传承体系也各不相同,所以产生了各种学派林立与诸子争鸣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默家、道家和法家四大学派。在学术上各家互有长短,相反相成。

春秋孔丘在曲阜杏坛讲学,战国时齐国都城临淄稷下之学等到,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创立儒家学派的孔丘虽在政治上持守旧态度,但在整理文化遗产和创办私学方面却是功垂千秋的。

孔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门生,培养了大批掌握文化知识的人才。孔丘为代表的儒家重视教育,以六经为教科书;诗——文学课,书——政治课,易——数学课,礼——道德伦理课,乐——音乐艺术美学课,春秋——历史课。

孔子不愿讲怪力神乱很少谈宗教内容。以孔丘为首的儒家私家学不重视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的研究和传授,实为儒家教育不足之处,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长期的消极影响。

孔丘教学态度认真,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卷”,并创造了一套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如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诱导,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等等。 所以,从办私学教育时间之长久,从事私学活动精力之集中、私学教育经验之丰富、对后世影响之深远来说,是其他任何学派的私学所不及的。

与他同时还有黑家,代表农业手工业者的利益,注重科学技术教育。黑儒并称,成为春秋时代的显学。

如果您对我的回复满意,请给个好评,谢谢。

5.中国古代办学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中国古代教育的形式和主要内容1、虞庠之学:《孟子》:“设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黄绍箕(清): “古者之教,家有塾,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

2、学校的原始形态:庠:饲养家畜――储存谷物,又名“米廪”,由老人看管并照看和教育少年儿童 校:木囚。木头围成的养马之所,后演变为习武、比武之所。

夏代的学校,有“序”、“校”两种,都非常重视军事教育。3、商代的学校 礼乐教育、宗教祭奠礼仪、射 商代已有了成熟系统的文字以及成文的典册,商代还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

习礼、习武是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习礼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祭祀和乐歌,习武的内容主要是习射,也学习其它综合性的礼仪行为。

天文、历法方面已有很大进步,算学也已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4、周代的学校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西周的“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

西周有乐德之教,乐语之教和乐舞之教。“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射”指射箭,“御”指驾车。"书"指写字,"数"指算术。

5、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官学教育衰废,私学兴起。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就以新的办学形式,聚徒讲学,从而成为创办私学、传播学术文化的先驱。

(原因:一是学术的扩散与下移; 二是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1)“士”阶层的出现 (1)武士:侠士、力士等 (2)文士:贤良、商贾、方士、隐士等 (3)低级官吏2)教育的大众化、平民化3)官学与私学分离6、官学1)汉代的太学 (1)教师:博士(诗、书、礼、易、《春秋》) (2)学生:博士弟子 汉代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设在京城长安。老师:博士;学生:博士弟子。

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立,在郡国称为学,在县称为校,在乡称庠,在聚称序;其学、校分别设经师一人,庠、序各设孝经师一人,以主掌地方儒学教育。两汉教育以儒学经典为教材,主张教育要明经修行。

其教育设施、教育思想和汉代的选举制度是互相配合的。2)明清时期的国子监:明清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

边疆及特殊地方还有卫学(军事学校)。地方各学校互不隶属,皆有送学生到国子监的资格。

7、私学1)私学的发展:孔、墨之学;百家争鸣;稷下之学(稷下学宫建于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它是齐国统治者设立的国家养士机构,凭借国家的财力、物力养士,绵延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几乎集中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者。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许多私学的集合体。

其特色主要有: 其一,"不治而议论",即士人并不担任具体的官职,一般不承担行政事务,以备统治者咨询,日常则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因此,稷下学宫实际上起到的是"智囊团"的作用。

其二,自由辩论。稷下学宫采取的是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各家学派在稷下学宫都占据了一定地位,他们要使自己的学说得到公认,不得不通过公开的辩论,以理服人,这就活跃了思想,繁荣了学术。

在学宫所召开的"期会"中,不仅全校教师和四方游士可自由参加,学生也可参加驳难辩论,这种在学术上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有助于扩大眼界,也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并对解放和活跃学生思想起了极大的作用。 其三,学无常师。

稷下学宫的教学方式十分特殊,在教学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听讲,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当时前来稷下学宫的,既有个别游学,也有集团游学的情况。

可以随时请求加入,也随时可以告退,不受任何限制。学生来到稷下学宫后,则不限于跟一个先生,其它先生讲学也可以听讲请教,这种灵活的教学制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学说,打破了学术流派的局限,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相互批评,又相互吸收,促进了学术发展。

其四,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全文载于《管子》,从尊敬师长到敬德修业,从饮食起居到衣着仪表,从课堂授课到课后复习均有严格规定。从《弟子职》可以看出稷下学宫对学生管理的总体特点,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这一学则流传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私学的发达:教育儒学化与儒学私学化、私学的含义、私学的形式(授徒讲学、书院、家族教育)、私。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