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教学札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这学期,我和王红艳老师同课异构,准备试讲的题目是部编本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清明》。这是一首孩童耳熟能详的古诗,那么,这节课,我们还能传递给孩子们什么?

               一次备课:山穷水复苦无路

        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这个单元,从《古诗三首》开始,就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习俗。

          结合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针对学生的学情,我设计了初稿:复习(三首古诗对应的三个中国传统节日,引入《清明》的学习)——品诗(借助诗眼“欲断魂”,结合关键语句来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心情)——拓展(说说自己知道的清明节的习俗)。这个设计中,最让我纠结的是拓展的设计,因为本来想在网上收集一些其他的描写清明习俗的古诗,但是当时并没有找到合适的。

               集体备课:柳暗花明又一村

        3月底的时候,教研组对我和王红艳老师将要试讲的题目进行了研讨。在王老师和我说完自己的教学设计之后,组内的成员对我们的设计初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既有肯定,又有建议。在研讨之后,我们达成了共识:在导入环节,结合本单元主题,采用的是复习古诗所对应的传统节日,了解清明的习俗;品读古诗环节,围绕诗眼“欲断魂”和两个主要问题“诗人看到了什么,诗人做了什么”来体会作者的心情;在拓展环节,王老师的拓展阅读:丰子恺的《清明》和周作人《山头的花木》,不拘泥于古诗,受到了大家的肯定,所以我们暂定还是沿用了这个环节。

         学部语文教研组组长张小娟老师建议我和王老师将这节课上成群文阅读课,让学生把清明这个节日了解的更透彻,这也是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渗透和熏陶。

     集体备课,让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千淘万漉的辛苦

         二次备课的时候,我和王老师商量,如何来设计这节课。最后,我们定下了这样的框架:我们眼中的清明——杜牧笔下的清明——名家笔下的清明三个主要环节。

       在“我们眼中的清明”环节,首先围绕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设计了一个古诗和传统节日的连线环节,然后复习《元日》,接着揭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清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清明习俗。

         接下了是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杜牧笔下的清明”,先正确读,认识字;然后围绕两个主问题“诗人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来对应学习古诗。“欲断魂”是这首诗的诗眼,所以,在学生提到这个词时,借助“鬼”的字形演变来理解“魂”,从而理解“断魂”的意思。接着是借助提示说诗意,体会作者的心情,背诵古诗。

       课堂的第三个环节“名家笔下的清明”中,我拓展了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和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这两首诗词分别描写宋代人们过清明的两个习俗——踏春和斗草。

              正式上课:吹尽狂沙始到金

        4月7日,我和王老师分别执教《清明》,两人的课,大致框架相同,但因为人的差异,又有着细微处的不同。因为有前面认真的备课,所以,这节课上起来相对来说,完成度要高一些。

        反思课堂,还是有需要精进的地方。一是品读古诗,可以再细腻一些,尝试帮同学们建立画面感;二是因为这节课只有三十分钟,所以,本节课会写的生字,处理得偏弱。如果是四十分钟的课,可以在生字的学习上再着力。

              反思:无边光景一时新

          这次教研,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一个人的眼界再宽,亦是有边界的;而在众人的智慧中,就拥有了360度的视野,就能窥得语文的无边胜景,从而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百花园,感受这春色无边。感谢我们的团队!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