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7-14
不知道我们从何时起喜欢用“如果......那么.......”,开始有了很多假设,对我们身边眼前健在的父母,能真心道一声感谢!
记得多年前还在电视仍然盛行的时候,看到央视一个公益广告,儿子给老妈洗脚,身后小朋友学着给爸爸捶背。当时这个画面久久不能释怀,后来被学校老师布置了家庭作业,让孩子回去赶上母亲节或父亲节,或者爸妈的生日那天,作为家里小主人学习给大人做点事的基础教材。现在孩子接到这个作业回家,有不少还是很听话的照做了,表现的算是有口皆碑,甚至成了家长一段时间的佳话。直到现在还不太清楚这样做的结果,两个哪个影响会更大。一是,我们都能看到积极的结果,孩子打心眼里认识了感恩,懂事地有样学样,能积极参和配合家庭的大小活动,上了一堂有价值有生命意义的思想品德课;二是,让孩子了解到通过老师到家长完成布置作业的过程,清楚了解到如何让大人高兴,用些冷热无所谓的盆水加上喜笑颜开几张开心的摆拍就可以蒙混过关。这种言传身教的意义何在?
作为80后,深知父母这代经历过1960年大饥荒,死里逃生过来的人,他们对生活无私的热爱,一直默默付出给我们留下永久的印记。
你可曾留意过他们一年四季的变化,走进春天几乎到了初夏,他们仍然会穿些厚厚的衣服,仿佛告诉别人“春天来了,秋天还会远吗?”的错觉。你要是追问一句,不热吗?他语重心长地说,春捂秋冻。
夏天炎热酷暑难耐,他们上身总是有件你说不清道不明,又不知多久远的米灰白色镂空背心。说不清道不明是因为当时不得其解。不知多久远,因为从你开始有记忆时就有的场景。之所以有那么多颜色和空洞,主要是因为大多时间长,棉质又经过多次的洗涤,加上不舍得换新,就有了自然镂空凉快的样子。
当秋意绵绵开始忙收忙种的时候,就会看到我们整天在家里地里劳作的身影。 虽然一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碰到恶劣天气几乎忙碌的脚不着地,但一年到头来,勉强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心理有着多少理想抱负,在负重泥泞的田间地头上如何才能赶上小康水平的快车道,成了他们在那个年代最贴近现实也最有盼头的生活方式。耳边时常想起,那是他们最真切的描述:三菜一汤,文王渡江。(文王渡江是一种地方酒和包装不错的烟)
冬天永远穿不上儿女心心念念让他穿的新衣,一直都在衣柜里悬着。惹得的儿女大家都不太高兴,有好衣服都舍不得穿,不到大喜会客重要场合,一直不会穿那些行头。如果留意会发现,他们主要的冬衣材质,大多还是皮衣皮衣,也许经过大饥荒的岁月,更能理解那时真皮皮带成为煮着吃能充饥保命的法宝。在多厚冬衣里总是穿些各种棉布或皮质的厚马甲成了他们冬天的标配。
如今还有不少背井离乡在有熟人的城市里,做些最基础的工作,甚至最脏最累的活,可能是这个城市保障底线的工资,在干一行爱一行仍是他们的口头禅,永远不褪色。有的家务缠身确实走不出的,就会在家一块小菜地,几只小家畜,最重要也是乐此不疲的工作就是哼着小曲每天接送小孙子上下学,偶得清闲找一帮老友三五成群的聊天或打牌。
回想起种种,父辈们已经用他们坚实的脊梁,担挑起过新农村和大城市的一片天,接力棒现在转交给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这是我们的荣光。用你们不善言辞的双手双脚,撑起了农村进驻城市腰杆,让农转非的步伐更稳更快。
你们没有做过什么承诺,但用无言的行动播种了模范榜样的种子。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礼物,哪怕在成长的童年给不了我们想要的一切,可如果儿女有需要首付,你们会用尽一切办法倾其所有无所求地全力支持,只为那浅浅一句:那是我们的完成任务!很惭愧,我们这代人很少再用这个词:任务!只有在一些商战或军旅题材的影视剧里才能听到这个词。
当看到你拿在手里送你新手机时,你开心的样子。在小城市打工每次回家坐过多年 汽车 直达车,现在需要转地铁去坐高铁和过车,手机在手里却成了摆设。看到亲戚朋友发给视频过来,你完全不知道如何每天在身上超过任何器物的手机,只会教过的截屏,拍视频难的着急的不行。来到大城市生活工作几年,你几乎没有什么社交,不喜欢外出遛弯和人交流。这个城市的繁华热闹,车水马龙,景点休闲仿佛都与你无关。和你一起逛公园和景点时不知不觉你落在后头不远的几米远,你仍然会会心一笑地赶紧几步稍微跟近些。回忆历历在目的种种画面,让心情不能平静,你真的老了吗?
你用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用润物细无声的父爱,撑起一个小家,我们有能力也必须稳稳接住这一棒,带着这份厚重的礼物,迈向新征程。
在这个国际性的默默无言,每一年只有一次的节日里,只想衷心地祝愿天下的父母身体安康,生活美满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