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对殡葬行业的职业偏见有多大,大众对殡葬行业的职业偏见有多大误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30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死亡是一个敏感而又忌讳的词语,所以殡葬行业一向被人们视作“不吉利”的行业。殡葬工作人员整天与逝者打交道,这样的职业背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与不理解。谈到为何选择殡葬行业时,有部分80后工作者表示,这是自己做的决定,在读大学时他们就已经选择了相关专业。与小高同一年来到单位工作的还有小谢。面对亲朋好友,隐瞒自己的工作,这不是小谢才有的无奈,不少殡葬行业的工作者都处于这样的状态。也有的殡葬行业工作者选择公开自己的职业身份,但有时难免会遭遇排斥和疏远。谈到社会大众对于殡葬行业的不理解的排斥,从事遗体火化工作17年的老李深有感触。
大众对殡葬行业的职业偏见有多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死亡是一个敏感而又忌讳的词语,所以殡葬行业一向被人们视作“不吉利”的行业。殡葬工作人员整天与逝者打交道,这样的职业背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与不理解。五一劳动节前,我们的记者走进成都殡仪馆,了解一线殡葬工作者背后的故事。

谈到为何选择殡葬行业时,有部分80后工作者表示,这是自己做的决定,在读大学时他们就已经选择了相关专业。“我就是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专业毕业的,读书的时候学的就是防腐整容”,小高告诉记者,2009年作为首届防腐整容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他来到了成都殡仪馆做遗体防腐整容师,今年是他入行的第七个年头。谈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小高用了一句话形容:“给家属一个安慰,也给逝者尊严”。

与小高同一年来到单位工作的还有小谢。小谢也是在大学读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来到殡仪馆做火化工。小谢说,家人得知自己的工作选择后,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但是他的妻子却有一些介意,他的妻子不希望自己的亲朋好友不知道,她的家里人也是后来才知道。当亲戚朋友问起自己工作的时候,他就会说在社区当社工。

面对亲朋好友,隐瞒自己的工作,这不是小谢才有的无奈,不少殡葬行业的工作者都处于这样的状态。

也有的殡葬行业工作者选择公开自己的职业身份,但有时难免会遭遇排斥和疏远。遗体防腐整容师小高就有这样的遭遇,“工作后,我认识了一大批朋友,我觉得我们熟悉到一定程度,我就告诉他们,我是做什么职业的,知道之后,有些人会与你渐行渐远了,但是很多人也觉得无所谓。”

说完,小高还补充了一句,现在的他因为有了女儿,更倾向于选择向其他人隐瞒自己的职业,因为就目前社会大众对于殡葬行业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作为父亲,他很担心自己的职业会给女儿带来不好的影响,“像没小孩之前我觉得无所谓,知道了就知道了。但是现在有小孩之后,我害怕别人知道了以后告诉自己的小孩不要跟她玩。所以现在我不会告诉别人我做什么,因为我害怕影响我小孩的交往”。

谈到社会大众对于殡葬行业的不理解的排斥,从事遗体火化工作17年的老李深有感触。他认为,现在的社会比以前开明了,大部分人还是比较尊重他们的职业,“以前比如说你和朋友交往,或者说是有啥子活动在一块,你说你是这个行业的,他们就想远离你,不愿和你打交道。(他们是咋个想的?)我觉得他们觉得和我们这个行业打交道的人比较晦气。有这种想法,我也可以理解他们”。尽管如此,谈到自己的工作,老李依旧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服务行业,值得被人尊重。

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辛苦与委屈。谈到殡葬工作中,最辛苦或者最委屈的事情,遗体防腐整容师小高认为,还是最开始实习阶段的适应过程,每次与遗体的近距离的接触都让他对生命的认识产生一些转变,“实习的时候,老师让你去看遗体,去触碰它。然后就给我捞出来一个尸袋装着的,让我自己去拉,结果一拉就是一个车祸的遗体。脑袋都给压扁了。现在想起来,都十多年来了,还记得很清楚。心里非常震撼,原来生命这么脆弱。”

老李告诉记者,不同于两位80后的小伙子是学习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自己是从退伍军人专业来到殡仪馆工作的,之前从来没有想过会来做与死亡接触如此紧密和频繁的工作。所以在2000年最开始进入工作岗位的第一个月,大概就是他最难熬的阶段了:“像我开始来就是,一个人觉得睡觉各方面有点啥点不安心,慢慢时间长了也就好了。(当时怕啥子呢?怕的是什么?)当时因为我们刚开始来的时候,都是和正常的人打交道,有一个接触过程,就是看到有点害怕,有这个过程”。

火化工小谢告诉记者,在这个信任感薄弱的社会环境,他在工作中难免会受到逝者家属的一些不信任和偏见,这是在工作中他觉得比较委屈的事情,“打个比方,可能有个老人,他戴个戒指,但是火化的时候,戒指就烧没了。但是他家属没跟你说戒指不见了,他就说殡仪馆的从业人员或者接触到这个遗体的人给取了,开始说殡葬人员的素质很低。说完之后,发现那个戒指在灰烬里藏着的,已经化成了一坨金属坨子。其实,他就是一个先入为主,东西不见了,就认为是你们做的,没有去调查或者说出来问问。”

在殡仪馆里工作,每天都会面对生离死别,也看到过无数次人情冷暖的变故,火化工小谢说自己刚到岗位时,特别容易动情,随着家属的悲伤而伤心,经过几年的工作后,他现在已经能够更加专业地面对工作与安抚家属了,“作为工作人员你要专业。你的服务既要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就是你用你的同理心是回应他当时的情绪,他在哭,我不能笑着跟他说话,而我也在拿一个姿态来回应人家的需求。而这种东西是发自内心,而不是说你不要哭了这样的。而是说,您放心,您亲人的遗体我们会处理得非常好的。这样家属听着会觉得暖心”。

另外,小谢还告诉记者,因为总是接触死亡和逝者,他会时常思考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比如举办葬礼这么一件事儿,他有一些话想要说:“人死了,搭灵堂、办事,但是多少人从他人的死亡里去思考过生命的价值呢?很少人去思考。包括成都也好,还有各个地方办丧事,家属弄得非常累。朋友来了之后也是吃饭、打牌这些。原来我们说殡是什么?是遗体悼念的一种形式。葬是我们骨灰处理的一种方式。殡其实这个礼仪部分、程序部分做得非常少了。很多时候这个仪式感没有深度触发治丧群众的思考,让他更多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生命。没有从他人的死亡中,看到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的社会每天都在发展,这十多年来,殡葬行业也经历了很多变革。火化工老李说,他们的工作方式、工作环境也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这点上老李也是有感触的,“现在是信息化,自己内部有平台嘛,也不容易出错,管理统一起来也比较方便。以前炉子都是高烟囱,现在的炉子设备都是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火化设备,再加上环保设置要求很高,这方面还是投入了不少。”

此外,几位受访者告诉记者,为了提高工作服务质量和技能水平,他们每年都有机会去接受学习培训,或者代表单位去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可以说,整个殡葬行业都是在不断地进步、是具有活力的,并非大家想象中那么样阴郁,他们也希望社会大众能够更加开明地面对殡葬从业人员。

熊猫新闻记者 邓婕 报道

大众对殡葬行业的职业偏见有多大相关阅读:

殡葬专业如何打破世俗偏见?

原标题:作为安徽首家设置殡葬专业的高职院校,学院的老师最担心的是大众对这一专业的接受度——(引题)

殡葬专业如何打破世俗偏见?(主题)

作者:陈华 唐姝

阅读提示:

随着一系列殡葬改革及惠民政策的实行,殡葬行业对专业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而目前,全国也只有5所高职、3所中职院校培养专业人才。学校开设殡葬专业,可以为行业补充技术型、有策划能力的专业人才,也能促进行业向标准化、服务化发展。选择这个专业的年轻人正在打破世俗偏见,他们期待,这个行业能够被正视,能和其他普通职业一样被对待。

6月10日,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举办了一场2020级学生岗位实习双选会。人群中,有一支学生队伍显得比较特别,他们衣着庄重,清一色的黑色西装、白色衬衫、蓝色领带。这是该校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中大多是00后。

或许有人不解,正值花季的他们做出这份选择的背后,如何承受伴随这份选择带来的各种议论。而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他们的未来将从事一份普通又神圣的职业,想通过自己的双手,让人生的告别变得更加体面。

让告别变得美丽,让生命体面谢幕

“先用粉底打底,打底要匀,同时注意女士眉与男士眉的区别,眼影不要选太夸张的颜色。”在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实训室,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教师徐姗姗在指导学生练习化妆技术时不时提醒:“我们面对的是逝者,手法一定要轻柔。”

“我们课程专业性很强,学习内容也很广泛。”2019级学生刘浩觉得,“跟印象中传统的殡葬不同,非常现代化。”

“作为一名殡葬专业的学生,得多才多艺,能文能武。文能会插花、书写挽联、主持仪式,让告别变得美丽;武能操作火化机、修冷柜、为逝者整容化妆,让生命体面谢幕。”该专业负责人郭海燕介绍,学校根据职业标准、行业需求设置了覆盖殡仪服务、公墓管理、遗体防腐整容和遗体火化四个方面的课程体系。学生在后期还需要再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确定就业方向。

“按5~8ml/立方米用量,用2%的过氧乙酸溶液不定向喷雾”“大理石为碳酸盐石,抗压强度高,易侵蚀,不用于室外墓碑”…… 2020级学生王香除了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完成很多课后作业。

有的时候是用油泥捏一只鼻子或耳朵;有的时候是为已经逝世的名人撰写一个讣告或策划一场葬礼;有的时候是在实训室搭实景模拟告别仪式,由同学们分别扮演司仪、家属甚至逝者等角色……

当然,直面死亡是这个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每年清明和冬至,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去殡仪馆、陵园进行认知实习。

刘浩第一次见到遗体时,发现自己并不感到恐惧,这更坚定了他的从业信心。王香则在引导家属时发觉有了代入感,这也让她深刻感受到这份职业的神圣。

为行业补充技术型、有策划能力的专业人才

作为安徽首家、全国第五家设置殡葬专业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立之初,安徽城市职业管理学院的老师非常担心大众对专业的接受度,也就是招不来学生。

不过,最终的招生情况还是超出了预期。2019年首届招生,招到38名新生,远高于26人的招生计划。之后报考人数开始暴增,2020年和2021年招生人数都超过了100人。

“现在的孩子观念和以前不一样了,虽然不排除有人奔着所谓高收入盲目选择,但大多数学生对专业和职业认同感较高。”安徽城市职业管理学院院长刘瑾表示,鉴于专业特殊性,学校会预设一个弹性空间,他们先对报考该专业的学生进行面试并进行综合评估,如不合适可以申请转专业。

“除了专升本的同学,基本都在殡葬行业实习,有的已经提前与实习单位签合同了。”第一届学生刘浩即将毕业,正在专心准备殡仪馆的考试。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殡葬服务机构4201个,年火化数500万以上。随着一系列殡葬改革及惠民政策的实行,殡葬行业对专业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而目前,全国也只有5所高职、3所中职院校培养专业人才。

参加实习双选会的安然生命礼仪公司人力资源专员告诉记者,以前都是面向社会招聘,或者子承父业。如今学校开设殡葬专业,可以为行业补充技术型、有策划能力的专业人才,也能促进行业向标准化、服务化发展。

郭海燕经常引导学生,无论是选择技术方向还是服务方向,都可能从大量的基础工作做起,要接受一份职业的平凡之处。“真正要在一个领域沉淀下去,源于内心对它的认同和接受,以及这份职业带给我的获得感和价值感。”

正视这个职业,需要全社会的生命教育课

“死亡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在电影《入殓师》中,火化师傅的一句话让男主角对生死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在学校里,殡葬专业学生的入学第一课便是“从告别到感谢”的生命教育。生命和人本方面的教育和感知也贯穿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始终,并通过辅导员和专业老师平时细致入微的观察,即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有学生觉得其工作是建立在生命消逝的基础上,产生了难过的情绪,就要开导他:在不能改变自然规律情况下,你能为生命的逝去做些什么呢?”郭海燕说。

尽管相比过去,整个殡葬行业面貌有了很大进步,人们的认知也有了改观,但世俗的刻板偏见依然存在。“刚开始家人也不同意选择殡葬专业,还是比较忌讳,最终尊重了我的选择,但很少谈论这个话题。”刘浩表示,随着学习的深入,家人的看法才慢慢发生变化。去年,他获得第十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民政职业技能大赛殡葬赛项个人奖第一名,家人很是为他高兴。

“女孩子怎么选这个专业,不害怕吗?”王香也遇到过身边人的不解。在她看来,很多家长更怕自己的孩子受到歧视,“因为不了解,才会有误解”。

刘浩记得,在殡仪馆实习时遇到一位为老伴送别的老奶奶,他和伙伴们耐心搀扶,帮忙倒水送纸巾,老奶奶很感动,“想不到现在做这行的都是些小伙子、小姑娘,服务很贴心”。刘浩觉得,只要真心服务,就会收到正向的反馈,也让社会对殡葬行业的认识有所改观。

安徽城市职业管理学院健康养老学院副院长张玲表示,在消除世俗对殡仪工作刻板偏见和社会歧视方面,整个社会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殡葬教育单位和管理服务机构都应承担起责任,向公众提供公益服务,积极开展传播生命文化理念的活动,并选择合适的契机向公众介绍殡葬惠民政策、服务流程以及“为民爱民”的服务理念,转变公众对殡葬行业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刘浩希望,这个行业能够被人正视,能和其他普通职业一样被对待。他对生死命题有自己的思考:服务逝者,其实也是告慰生者。人生的告别不应只有悲伤和痛苦,而应该让告别变得美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