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动力能治脏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30
可以纠正您平时的不良坐姿,给您腰部一个比较舒适的支撑,缓解腰部作用力。如果有椎管狭窄等不适的话,不能进行治疗。
第2个回答  2022-06-30
生命动力能治腰椎间盘突出吗 可以纠正您平时的不良坐姿,给您腰部一个比较舒适的支撑,缓解腰部作用力。如果有椎管狭窄等不适的话,不能进行治疗。
第3个回答  2021-03-11
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自古以来一直被称为人身之"三宝",精气神三者相互为用,是保持和恢复人体健康、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和功能,为养生长寿之根本。精气神学说,是二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医家和气功养生家在整体观思想指导下,在探索生命奥秘、防老抗衰、防治疾病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整体生命观。

精气神,作为人类生命的要素,其观点很早就出现在先秦著作中。《老子》、《庄子》、《管子》、《孟子》、《黄帝内经》等,皆论及精气神,并阐述了“养气”、“存精”、“守神”等养生之道。汉魏以来,精气神学说在医家和道家的著作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从生理、病理及形神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剖析,而道学则从炼养角度对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尤其内丹学广泛吸取儒、道、佛及中医学、天文学等有关理论,结合炼养实践,深人地阐发了精气神学说,使其日臻完善,成为中华气功学传统理论之精华。

(1)精、气、神的概念 精,是构成生命之体的始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有“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之说。从广义而讲,精、血、津液皆为之精,分布于人体各个部分;但狭义之精,则专指藏于肾中之精。精原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先天之精又称“元精”,藏之于肾;后天之精则主要指由脾胃所化生之水谷之精,敷布贮藏于五脏六腑。《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故后天之精可涵养肾中之无精。但道家认为,元精并非肾所藏之生殖之精,故强调“炼精者,炼元精,非淫交感之精。”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充养人体的一种无形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功能,故有“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人之生,气之聚也”(《庄子•知北游》)之说。人的生命活动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气的升降出人就是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气也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先天之气称为“元气”,存于丹田;后天之气则指呼吸之气与水谷之气,两者相传于胸中而称为“宗气”。元气启动了生命活动,为后天之气的摄入奠定了基础,而后天之气又不断培补先天元气,故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除元气、宗气外,根据气在人体内分布的部位、作用、性质不同,还有管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名。气功特别强调元气的培育,故说:“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

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括,“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故神在体外则成为生命的象征,在体内则成为生命的主宰,所以《淮南子•原道训》说:“神者,生之制也。”人的生命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其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都是在种的主宰下进行的。而狭义之神又专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畜。神藏心中,故“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后世又发展有“脑为元神之府”说。从气功学角度,神也有先天、后天之别,先天之神称为“元神”。与生俱来,为人之先天元性;后天之神则于出生后感受外景事物而逐渐形成发展,敞又称为“识神”。“欲神”。两者作用不同,元神不受精神意识支配而主宰人的生命活动:识神则主要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两者对立统一、相互为用,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气功锻炼就是通过收敛识神而解放元神,以发挥元神的潜在作用,故说:“炼神者,炼元神,非思虑欲念之神。”

(2)精、气、神的关系 精气神三者一体,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传习录》)。精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气由精所化,反之而精又有赖于气化生成,所以概言之,“精气只是一物,言气则精在其中矣”(《真诠》)。精气充盈则神旺,神又主宰精的化生、气的运动,故张介宾说:“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既足,神自旺矣。虽神自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类经》)。正因三者之中神为之主,故气功修炼强调“调心”。如张伯端《青华秘文》力偶“神为主”。“气为用”。“精从气”。并说:“金丹之通,始终以神而用精气者也。”因精为之基础,故固肾强精为“筑基”之要。因气能化神,气能生精,故又以养气力本,正如李东垣所说:“气子乃神之祖,精力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代以成精,积精以金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脾胃论•省言箴》)。马丹阳也十分重视养气,故强调说:“学道者无他务,在养气而已”《丹阳真人语录》)。由此可见,精气神三者名而为三,实而为一,散了真子有“大药三般精气神,天然子母互相亲”之说。

(3)精气神学说在气功学中的运用 精气神学说虽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但与丹道相比,则后者所载更为详备,故张介宾说:“精气神唯道家言之独详。“汉末《太平经》以精气神为“三一”。晋•葛洪《抱朴子》提出“三一之道”为内修之要,后来经施肩吾、晋道成等人具体化为“存三守一”之道,而成为内丹本的练功要则。“存三”。指意守精、气、神所会聚的上、中、下三个丹田部位;“一”。即指肾或下丹田,“肾中生气,心中生神,神气交而为精,精气住而还下。于是上存其神,中存其代,下存真精,三存既毕,则守其一在于丹田”(《道枢,修真指要篇》)。

道家炼养,以精气神三者为本,故精气神又有“三宝”。“三奇”。“三业”之称。其实,一切气功锻炼方法,都是以“宝精、爱气、啬神”为原则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固养精气神,以求健康长寿。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倡导的全真教炼养派,其宗旨就是通过气功锻炼以达“全精、全气、全神,故名“全真”。内丹术以精气神为内炼成丹的药物,有“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心印妙经》)之说。内丹术派别虽多,但其中心都离不开“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紫清指玄集》说:“能固其精,宝其气,全其神,三田精满,五脏气盈,然后谓之丹成。”因此所谓炼成“内丹”。也就是人体精气神的充盈,正如《黄庭内景经》所说:“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精气神有先天、后天之别,但先后天两方面可以相互转化,故内丹术虽强调炼无精、元气、元神之先天“三元”。但实际上皆从后天精气神入手。固精节欲以聚无精,调息服气以培元气,收敛识神似现元神。只有如此,才能渐见先天“三元”。故《还真集》说:“非先天不能生后天,非后天不能成先天”。若练功至先天三元尽现,则又能更使后天的神全、气足、精固,故刘一明《修真辨难》说:“炼先天之精,而交感之精自不泄漏;炼先天之气,而呼吸之气自然调和;炼先天之神,而思虑之神自然静定。”内丹理论认为,人出生之前,先天精气神相互团聚,是一种“三元合一”的状态,内孕强大的生命力;出生后,后天的精气神是由团聚状态解体而一分为三,它意味着耗散。内丹本的锻炼要则,就是使精气神由后天的耗散状态,复归为“三元合一”的先天团聚状态,此即所谓“返本还元”。

(4)精气神学说的现代研究 精气神学说虽是古代的整体生命观,但现代有人称其为“生命科学的核心”。有的学者从针灸研究中受到启发,认为气功通过对神经一内分泌的调整,尤其是直接影响垂体一肾上腺一性腺的分泌,来调整全身各系统的功能活动,以达锻炼精气神的目的。曹福崇氏认为,以精气神为药物的内丹术,就是发挥以性腺甾体为基础,以肾上腺为中轴,以下丘脑垂体为核心的太极轴在大脑统一指挥下的动力作用,内丹药物 精、气、神的成分是明晚的,而所结之“内丹”就是体内血循环中的甾体激素,并进行了体外炼制,经临床试用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也有人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人体是“精气神“三位一体的复杂臣系统。吴邦贤氏即基于生命物质的“实体一场”二象性假定,提出这一论点,并指出“气”在人体中可能有“序参量“的作用;“神”是人体的功能,狭义的“神”是经过大脑“精一气”系统处理的信息,它有物质载体,可以反作用于人体,也可能作用于外界,由此出发可进一步探讨中医和气功原理。吴氏引用不理论物理的概念,明确指出“实体一场一功能”三位一体共同构成生命,这与“精、气、神”生命三大要素相应,因此人体应视为“精—气—神”三位一体的巨系统。

总之,精气神是人体生命的奥秘所在,只有精气神二者的本质被现代科学所揭示,三者之间的关系被现代科学所阐明,人体科学这一宏大的科学体系才可能有坚实的基础。练功与养“精、气、神”对于“精、气、神”,历代医学家均有详细而精辟的论述。练功家与武术家都把它作为人体内的“三宝”来看待。很多武术家认为练武功从外部形态上来讲可以称为“练把式”,而“把式全凭架势”;从人体内部来讲,练的是精、气、神。精、气、神对生命的意义,古人曾概括为: “寿命修(长)短,全系精气神之盈亏”。为此,不少保健功的动作结构套路安排及锻炼方法,都重于精、气、神的锻炼。长期坚持练功,除了能防病健身外,还能使精足、气全、神旺。 什么是“精、气、神”呢?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是生命现象产生及其变化的根本。

“精”指的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就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从广义上来说,人体内的精、气、血、津液,都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这四种物质又都概属于精的范畴。所以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有“夫精者,身之、本也”的说法。而历代中医学家对精的认识可概括为两类:一是从来源上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二是从功能上分为脏腑之精与生殖之精。认为先天之精,藏之于肾,在中医学中有“肾为先天之本”和“生命之根”的说法。如肾精不足时可出现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动作迟缓,耳鸣耳聋,老年脱发等现象。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是饮食水谷的化生,也就是饮食经人体消化吸收后变成精微的营养物质。这种后天的精输送到各个脏腑,成为各个脏腑活动的物质基础。先天之精还需要后天之精不断充养,使之成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它本身又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的作用。

脏腑之精是广义地指人体的精气;生殖之精是狭义地指生殖机能。《内经》说: “精气夺则虚”,“精气竭绝,形体毁诅”。由此可知, “精”对人体的重要性。又提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说明精不藏而外泄,容易引起疾病。

“气”是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的认识。在中医学领域中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用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生命现象和生理活动。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气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其中最基本的称为“元气” (又称真气)。而元气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藏于肾中的精气,另一部分为从肺吸入的空气和从脾胃吸收运化来的“水谷精气”,两者结合起来就成为人的元气。元气形成后流通全身,上升下降,无处不到,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因为“气为血帅,血随气行”,通过练功,可以使气畅达,也就推动了血的运行。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讲的精气中都包含着从脾胃消化吸收运化而来的部分。这也就是练功必须注意饮食营养的道理。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也就是对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病理、生理反映于体表的征象。具体地讲就是面色、表情、目光、体态、言语、意识等。人体气血充盈,五脏六腑调和,生命力旺盛,精神就充沛,因此说.气能生冲。中医在诊治疾病时也‘非常重视神气的盛衰,并根据《素问·移精变气沦》中“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理论判断预后吉凶。由于精气又是神的物质基础,所以当人体精气充足,血脉党盈,生命活动强盛时则神气也就旺盛。例如精神充沛时,面色红润光泽,两目炯炯有神。反之,当精气不足,血脉空虚,脏腑功能不调则精神萎靡,面无光泽,目无神采。精、气、神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精能藏气,气能化精,精能生气,气能生神,互为依存的条件。

古往今来的练功家、养生家对精、气、神都是十分重视的,他们把精、气、神列为人体内在的“三宝”,强调精、气、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认为人身精固则气充,神足则精力充沛、身体健康,才能增添寿命。反之,精虚则气竭,气竭则神逝,这种相互影响则能加速衰老和死亡。为此练功家和养生家特别重视精、气、神的保养和锻炼,把养精、调气、摄神三者并重,强调先保住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少病。精、气、神充足的人可以达到“内则五脏敷华,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老当益壮”。

练功实际是“练精”,使精力充沛,精气旺盛;养生就是要“养精”、“保精”,使精气蓄而内藏不外泄,保持“精”的充足,使人体健壮。反之不经常练功的人,再加上不注意节制房事,或者患有遗精的人,往往容易出现腰酸耳鸣,肢软乏力等现象,所以,诸流派的练功家都强调节制房事以“保精”,如在少林拳法“十戒”中就有戒女色,节戒色欲等内容。

武术家很重视精、气、神的锻炼,他们强调练武术要注意“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少林拳术中也讲“外练手眼身,内练精气神”,但其侧重点是讲练气与练神为主。在练神方面强调心静神敛,精神的专注,集中与饱满;在练气的方面强调气沉丹田,就是在腾跃纵跳时也还要能平其心气。坐立行动总以气息沉静为主。古谚有“气静则神怡,神怡贝忾足”的说法。练气的具体方法主要是讲呼吸,除了呼吸以外还很强调站桩,要求两腿久站不痛。而且自觉气往丹田沉或称气贯丹田,足胫坚强为有效。认为站桩站得越稳就越能气沉丹田。

对于练精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认为精、气、神之间既然客观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那么凝神就能练气,练气就能生精;阴精阳气相互依存,精气足则神全,只要通过以练气练神为主的练功就能使精、气、神都得到提高。二是认为腰为肾所在之处,“腰为肾之腑”。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在脏为肾,在体为骨”。肾精不足会出现腰脊不可俯仰,腿足瘦弱不能行动的现象。又因肾主骨,骨生髓,脑为髓之海,所以肾与脑髓也有密切关系。肾的精气不足致脑海空虚,出现头晕目眩,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所以练功中重视腰部锻炼就能起到健腰、固肾、养精等作用。例如:太极拳论十要中有强调腰为一身之主宰, “命意源头在腰隙”的说法。在拳术理论中又有“主宰于腰”,“刻刻留心在腰间”、等提法。通过练腰的手段达到壮肾强骨,养精生精的目的。所以对于精不足者,可以通过练功,尤其是练腰功以补肾养精,必要时还可配合应用补肾之品,包括食补和药补两方面。

在练气功方面有的作者明确提出,“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气功就是练精、气、神。除了有“凝神练气,练气生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等提法和功法之外,还有把神与气的关系譬喻为“神为气子,气为神母,神气相逐,如形如影,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若欲长生,神气相注”(相注即不相分离)等说法。认为通过练功能够使神气相注,再进一步使精、气、神充足。
事实也是如此,许多老武术家,老练功家的精、气、神都是很足的,他们精神饱满,神采奕奕,气色红润,身体健壮,这都是坚持锻炼的结果。

本书介绍的十三太保功就是兼有武术和气功结合的练功法,它的整体,采取定式站桩的形式,是一种意识、动作、呼吸三者结合的锻炼法。由于将导引与气功结合得好,它具有“内外交修”、“身心两练”的优点,对于中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是很有帮助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