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吃得开”的两种人:闹市里“绵里藏针”,处世时“可荤可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4

社会 就像是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波涛汹涌的洪水,稍不注意就会把人吞噬。但总有一些人安然无恙地站在对岸,望着“云卷云舒”。于是, 社会 上就诞生了一个词,叫“吃得开”。

“吃得开”的人,就像是一个不倒翁,无论你怎么击打他,他就是在原处不断摇晃,不一会又恢复了原样。这种人,你给他一拳,他不但没有回避,还安然接“拳”,可你的拳却如同打在海绵上一般,柔软而又有些“刺手”。

你的“硌手”便是这些“吃得开”的人的有效反击。他们不需要明面上对你有何不满之意,但自然会有“保身”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绵里藏针”。

对人善良是一个人内心的善意,懂得自保则是对自己最大的责任。人生在世,能与人和谐相处自然好,可相处不好就必须时刻如“箭在弦上”一般,顺势而发。

一块豆腐虽然看起来方正洁白,可它却能和万事万物共存,既不会存在相斥,也不会有矛盾发生。但是,这种境界对于人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所以,人生在世,必然要“绵里藏针”,时刻都懂得进攻,也要“可荤可素”,适应 社会 的各种大环境。

社会 百态,能自保才能有所成就。就像一棵高高耸立的小树,早晚会被风吹倒;就像一只毫无警戒之心的绵羊,早晚会落入“虎口”。这样的树和羊,连自保都成问题,又何谈能有所“成就”呢?

为何总说年轻人过于天真不好?并不是“天真”这种状态不好,而是 社会 险恶,你没有善心,会被 社会 抛弃,你没有了防人之心,就会被 社会 打入谷底。

在单位里,很多年轻的职场小白总是希望得到“老油条”们的提携,可反过来想想,当小白们的“心”全寄托在别人身上,别人真的不会借势上头,揪着这样的“七寸”不放吗?

话说三分,是留下七分余地来周旋;酒喝三分,是留下七分的清醒来提防身边人的举动;情抒三分,是留下七分理智来权衡利弊。

一个人不能过分善良,因为“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就像一个剑鞘,里面没有装着锋利的宝剑就不能震慑身边那些“包藏祸心”的人。

身处在繁杂的 社会 里,为人处世不求让所有人都满意,但至少别让所有人都看轻。这里的“看轻”并不是说别人的看不起,而是别人践踏你的底线和原则,可你却不敢反击。人生之事,你善,则我善,你欺,则我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倘若说“绵里藏针”是人自保的原则,那么“可荤可素”就是为人处世混迹其中而又如鱼得水的智慧。

一块豆腐,它能和素菜为伴,也能和荤菜为友。就像人一样,既能和性格朴素的人相处,也能和那些性格阴险的人去共事。

这里的“可荤可素”不是说人人都要容忍那些不轨之徒,而是懂得在什么时候就要做什么事,在哪个地方就要配合哪些人。

学生在校园时,他不能选择自己的老师是谁,也不能选择身边的同学有谁。所以,能面对较为“天真”的人固然好,可面对“诡计多端”的人,难道就要与他们针锋相对吗?

即便是心底再讨厌这样的人,也还是要“微笑”对待。“可荤可素”便是应对“人前”之事,如果人前之事处理得当,那么人后就会少麻烦,而自己也能避免陷入拉帮结派的“斗争”之中。

人逐渐走进 社会 ,就会发现,没有人的身边都是好人,也没有人的身边都是坏人。这个 社会 ,多是鱼龙混杂,不过也是常事。

人生之事,本就是在“心口不一”的旅程中越走越远,又有谁能依旧是“心口如一”呢?不是说心口如一的人不好,而是这样的人多数容易“碰壁”,容易遭人嫌弃。

一条鱼只要有水就能活,而一个人只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就能更好地立身处世。遇好人,则坦诚,这是机变,遇恶人,则面和心不和,这是应变。

无论是“绵里藏针”也好,“可荤可素”也罢,都是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活对人的要求,也是 社会 对人的磨砺。

过分地当一个“老好人”,会被人当软柿子去捏拿;过分地当一个“嫉恶如仇”的人,其所散发的“戾气”会被身边的人远离。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所有事都不能走向一个极端。过分“好”不行,过分“坏”也不行,因为“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唯有见什么人,就说什么话,遇什么事,就用什么法。

吃得开的人,他们不会计较自己去到了什么环境,也不会为了什么人而和他们在明面上撕破脸皮。前者的环境无法选择,可后者的态度却能够改变。

人活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明白,不是 社会 去迁就人,而是人去迁就 社会 。苏轼无法改变被贬的命运,那便选择过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生活。

他也无法改变“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现实,便坦然面对,边走边道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相。

绵里藏针和可荤可素的背后,不仅是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更是一种“随遇而安”的智慧。别管什么人,别理什么事,做好自己,做好本分,便是对自己和生活最大的负责。

文/舒山有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