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的“心理味”在哪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3
心理课的“心理味”在哪里?

                                                          -------参加2021年济源市心理优质课复赛观摩的思考

王新波在“中小学心育课的“心理味”——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评价标准”一文中,提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心理味"应包括"专业味、互动味、情感味、沉浸味和生成味"等"五味儿"。我非常认同他的观点。

结合最近参加的济源市心理优质课复赛观摩活动,记录一些思考。

常所提问:思品课和心理课的区别在哪里?

关于班会和心理课的异同,我和候志强老师有过一些讨论,得出了火车和礼花的比喻,他发了一篇公众号。

所以,我的答案仍然是:心理课的妙处在于师生互动和不确定性,思品课的妙处在按部就班和顺利执行。

在此,以小学的《丰富多彩的情绪世界》为例,谈谈课堂上的“生成味”。

本节课的目标是,引导学生觉察情绪,用绘画、文字、语言表达情绪。教师在课前打印了彩色便利贴:1个的标题和10个情绪词汇。

生成情境一: 在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视频提炼情绪词汇,当学生回答超出备用词汇时,教师就继续引导,有“非要把我准备的词用上”之嫌。

当学生实在GET不到老师的点时,教师直接问:他有没有愤怒呀?学生乖乖配合“有”,教师顺着这个台阶把“愤怒”放黑板上。某处学生汇报了“欣喜若狂”,老师问“是不是狂喜呀?”,就找了“狂喜”放黑板上。由于学生不给力,备用词汇没有用完。

我坐在听课席上替执教老师着急。怎么能被便利贴困住呢?

学生的回答,如果符合预设就找出来贴上。如果超出预设,直接板书不好吗?

我在好奇:此处如果舍弃便利贴,学生贡献一个,教师板书一个,会不会更灵活,更能彰显丰富的情绪?

生成情境二 :教师在放 “丰富多彩的情绪世界” 标题时,由于标题太长,离课桌太远,现场求助学生帮忙递磁铁。

一个学生上台帮助老师贴标题后,教师继续授课。

我在好奇:学生主动帮助老师前后,师生双方的心情如何,他们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如果刻意利用这个时机,怎么设计?会不会比视频来得更生动?

我观摩过一些公开课,发现小学教师普遍喜欢用便利贴,用好了是亮点,用不好反被束缚。我猜,也不便宜吧?

生成情境三 :分享环节,有个学生离开座位时,被绊倒了,动静很大,吸引了所有目光,老师及时走到她身边,扶起学生,稍停片刻,教师说了一句“没关系,我们继续吧”,把学生带到教室前面开始分享。

我在好奇:如果教师扶起学生时,先问一句“你还好吗”会有什么不一样?如果在学生开始分享前,再问一句“用一个词来形容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又会怎样?

生成情境四 :这个学生在分享时动了情,她一边哽咽一边讲的故事引起学生共鸣,教室里开始窃窃私语,老师安慰了一下,引导大家给出掌声,她在掌声中落座。

我在好奇:如果教师听到学生的反应,邀请同学们给哽咽的女生一些回应,会发生什么?小伙伴的回应或安慰会不会更可爱、更走心、更精准、更有“情感味”呢?

学生分享永远是最吸引人的,最值得highlight的,此前环节都只是铺垫,铺垫到位才能引出精彩的生成。所以,这个执教老师的铺垫已经很棒了。

我的这些好奇,只有在观察席上才能看见。如果我在现场执教,不一定有人家做得好。

这次复赛让我再次关注“生成味”:心理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预设,也要备意外。有意识利用生成情景,和预设的目标紧密结合,这节课的“生成味”会更浓一点。

当然,这不仅考验教师的预估和应变,也考验教师的人性关怀。

如果你能看到这里,说明:我们对上了眼神。

(未完待续)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