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台的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龙虎台之名并非虚拟杜撰而来,而是确有所指。据元代江孚所作《龙虎台赋》云:“若乃崚嶒嶻嶭,撑鳞奋鬛。周回连蜷,蜿蜿蜒蜒。林蒸润而雨降,崖转石而雷喧。势将腾海水而喷薄,鼓颢气而飞天。吾是以知台之所以名龙,神变化而无前。至若嵌岩谽谺,有呀其牙。孱颜岝萼,而爪而攫。春花明而文炳,飞泉咆而慓魄。众山奔骞于其下兮,若百兽震悼披靡而前却。吾是以知台之所以名虎,雄万古而磅礴。”
  
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为元;次年改金中都为元大都,将政治与军事指挥中心移驻新京;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从至元十七年开始,元世祖于夏季要回到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避暑,起初只在往返途中搭建临时帐殿,鉴于当时国家局势已趋稳定,至元十八年开始在沿途修建行宫,龙虎台即荣幸地成为大都城北的第一座行宫。
元世祖为什么要将行宫建在山前台地上呢?一是无水患之忧。二是便于警戒,确保安全。三是可以居高观景,怡悦心神。四是台高道低,皇帝登临台上,可俯视百官万民,群臣百姓则需抬头瞻仰帝尊,既符合封建礼数,又可满足帝王称霸海内、四方臣服的雄心。在元、明、清三代,龙虎台因行宫而身价百倍,行宫则因高台愈显气势恢宏。文人墨客亲临此地,无不撰文赞叹,频献华章。江孚将龙虎台与历史上著名的姑苏台和铜雀台相媲美,并远在其上。明太祖朱元璋的大谋士刘伯温 久慕龙虎台之名,亲临台前,审视良久,赞不绝口,将之比作传说中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又名方壶)和瀛洲,称它是按照人的意愿、用自然之力建造的人间仙境。并作《龙虎台赋》称颂它:“杰彼神台,在京之郊。金城内阻,灵关外包。上依天倪,下镇地轴。太行为臂,沧海为腹。崇台峩峩,虎以据之。群山巃嵷,龙以翼之......于隆神台,与天斯同。”江孚、刘基、马祖常、周伯琦、金幼孜等人都是享誉宇内的显宦、文豪,也先后做过有关龙虎台的诗赋。因而龙虎台也借助其名、其文远播美誉,驰名华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