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澜之家在时尚圈是一个怎样的位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3-23

哈哈,海澜之家,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品牌,虽然我没有买过,但是那里都有他的影子啊

人到中年,关注过海澜之家的微信,套用他的第一篇微信文章,你可以感受下:

如下是全文


中国一直以“衣冠上国”和“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从某种意义上说,服装是物质文明、时代品味、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的一面镜子。很多时候人们对服饰的消费现象,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人对服装的审美,一直随着年代而改变60年代是三原色的年代,黑、蓝、绿成为最受欢迎的色彩基调,红领章、绿军装、解放鞋是特殊年代的主旋律,这些带着文化烙印的服装,彰显出了当时工人阶级艰苦朴素的时代风气;70年代末,《追捕》的上映改变了那个时期中国女性的审美趣味,高仓健成为了中国万千女性心中头号男神,硬汉夹克成为了竞相模仿的对象;而1987年,费翔在春晚以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再次点燃了人们心中的热情,标志性的蓬松卷发和迪斯科喇叭裤都成为了那年代最流行的穿搭。

正是从那时候起,中国人开始对穿衣着装有了更多更个性的要求:喇叭裤、健美裤、蝙蝠衫都是弄潮儿们追逐的对象,服装产业也成为了挖掘第一桶金的地方。


改变不是一时的想法,这是我们最初的梦想

就在费翔成为全民男神的第二年,在江阴市新桥镇,有一个时髦的年轻人自筹资金30万元,成立了一个只有18名工人的毛纺企业。

在跌跌撞撞发展了十几年后,2002年初,日本服装市场中大众化的价格定位、量贩式的自选购买方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国后,他立马将这一大胆的想法付诸行动,成为第一个将服装自选这种销售模式引入中国的服装品牌。

曾经在消费模式上如此前卫大胆的国产服装品牌,正是现在被人调侃为“土、过时”的“海澜之家”。

当我们与设计师Xander Zhou推出合作系列时,社会反响远超预期。


很多自媒体自发撰写文章进行调侃,与《排队等iphone7已经过时了,现在流行排队抢海澜之家》这样相类似的文章更是出现在了许多人的朋友圈中。对此,我们总有些感慨,却也可以理解:生活在你身边的一个可能你曾看不起的老牌子突然有了改变,总是要或多或少表达一些惊诧之情。该怎样评价这种改变呢?

有一个知乎网友这样说道:这种体量的公司有点想法不可以吗?是啊,今天我们也想在这里聊聊我们的想法。

首先,为什么是“一年要逛两次海澜之家”?

毫无疑问,“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这句广告语是成功的,它甚至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海澜之家作为你身边的男人衣柜这一品牌形象也由此显得旗帜鲜明。然而很少人知道,当我们决定这一广告语的时候,并不似大众理解的这样,呼吁一年逛两次便足够:

“一年逛两次”恰似中国古文中的三或九,只是一个虚指。并不是说要消费者减少购物频次,一年真的只要来两次:当邀请亲戚朋友来家里做客,大家总爱说一句“有空下次再来哈!”“有时间就多来两次嘛”。海澜之家的“一年逛两次”也正是基于这样子的语境,“一年逛两次”就好比送别老朋友时的礼貌用语,我们衷心希望我们的消费者和老朋友能有空常来海澜之家,表达出了欢迎大家一年多来几次的美好愿望。

其次,为什么我们总是那么“土”?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男装开始与国际潮流融合,越来越多的面料、颜色、款式、服装品类开始出现。消费者的视野已经打开,逐渐开始萌芽出自己的性格、品味和梦想。但中国的设计却刚蹒跚学步,挣扎在商业发展与时代引领的矛盾抗衡中。

如今的年轻人多喜欢“大牌儿”,他们对国际一线品牌和独立设计师品牌有着天生的敏感和审美偏好,甚至对某些品牌的风格演变与发展故事如数家珍,通俗地说,这就是时下年轻人喜欢的“逼格”与“洋气”。从语体意义上来讲,“土”和“洋”始终都带有感情因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土”构成的词语都带贬义,“洋”却总表达一些令人羡慕的语境。这种文化上的不自信和对先进文化的渴望,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的现实情状,却也一直让我们喜忧参半:

喜的是这个时代的消费者已经在审美与生活艺术上越来越有自己的见地,

忧的是我们海澜之家在服装潮流领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或者换而言之,我们似乎已经被时代审美所抛开。

摸索于精英品位与群众审美的断层夹缝中,我们深知其中艰难,但相比于海澜之家所渴求的明天,我们曾所背负的“土、俗、老”之调侃也便显得微不足道。

那么,海澜之家是否真的那么遭大家嫌弃?

虽然很多人调侃我们的“一年逛两次”,但让我们欣慰的是,真的有很多人愿意有空来逛海澜之家,他们成为海澜之家拥有今天成就的最中坚力量:无论是从商业价值,还是服装销量来说,海澜之家都可以说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品牌成立至今的短短三十年,我们始终以最快速的步伐攻城略地,在中国男装领域插上了一面属于自己的旗帜。在2014年,我们成功上市,成为国产男装第一股,单T恤一年就可以卖出七百多万件;截止2016年6月30日,“海澜之家”门店数量已达到3889家。从各项数据来看,海澜之家早已成为行业老大。


我们不惧改变过程中的艰辛与非议,因为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造梦工程,也不是我们一时的想法,这是我们最初的梦想。大家已经开始看到海澜之家在产品设计与品质上的变化,我们也相信大家会慢慢看到这背后的深意。社会成长并非一朝一夕,海澜之家的成功也并非一朝一夕,我们不会抛弃与我们一起成长的广大消费者,而是愿意激发他们的想象与尝试,与他们再度成长,同时也欢迎更多的消费者走进海澜之家。

变,是为了不变;而不变,才是应对万变的最佳法则。那么你呢?你是否也愿意做出改变,放下固有成见,重新认识海澜之家?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