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常识满月礼仪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3
1.祝贺婴儿满月礼时需注意什么样的礼仪
“做十二朝”又称“小满月”。

摆“满月酒”,理应在婴儿满月的前后。“满月” 和“三朝”都是庆贺性质的习俗,但两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第一,做“满月”,大多流行剃满月头的习俗,视新生儿头发多少,既可以象征 性地剪理一下,也可把满头毛发削精光。

剃下的头发,称为“胎毛”。某些地区的 新习俗是,把“胎毛”制成毛笔,刻上婴儿姓名及日期,作为永久性的纪念品。

郊区 农村,常把胎毛盛入桂圆壳里,用红布包裹,挂在床前,也是作为永久性的纪念品。 正因为大家很重视满月的剃头,故请的理发师,应手艺高超。

又要请到家里来剃, 这酬金就相对比较丰厚。理发过程中,理发师还应边唱吉祥歌边理发,切不可剃破 头皮,必须小心翼翼地操作。

刹完头,理发师常被邀请共吃满月酒,尊为贵宾。 第二,做“满月”,很讲究气氛,过去常在厅堂、灶间等到处点燃红烛,红光飘 曳,满室生辉,喜气洋洋,称为“满堂红”。

第三,做“满月”,也是承认新生婴儿权利的时机。过去,陪嫁的田产,就该在 这天正式将田契交给女婿家。

这交接仪式,既可隆重,请亲家、舅辈一起参加,以示 慎重;也可简单,直接交付给女婿和女儿。如果无田产可言,也常有娘家把传家宝, 如祖传的戒指,或先辈珍藏的宝物移交给女儿女婿。
2.婴儿满月有哪些礼俗
婴儿满月的礼俗,唐代已经流行。

南宋时官宦和富有的人家要办“洗儿会”。这天至好亲朋携带礼品向婴儿祝福。

亲朋到齐,浴盆中倒入洗儿用的香汤,放进果子、彩线和葱蒜等。用几丈长的彩色绸绢或布环绕,叫做“捆盆”。

用妇女的首饰——金钗搅水,称为“搅盆”。围观洗儿的亲友们撒钱到水中,这叫“添盆”。

婴儿浴完,婴儿父母或亲属向客人致谢,并抱婴儿到别的房间,称为“移窠”。到了近代,满月时外婆要送一份丰盛礼物,包括面条、粽子、馒头及活鸡一只,还有婴儿用的帽、鞋、袜、衣服等,俗称“拿满月”。

主人家要发请帖宴请亲友,这就是历代相沿的“满月酒”。有些少数民族不是在自家庆贺“满月”,而是走出去,称为“走月”或“出月”。

走月一般是到外婆家或其他亲友家,产妇和婴儿在走月后才能解除产期的禁忌。广西壮族流行“满月逛街”。

当满月那天,外婆和亲友携带壮锦背带、衣帽鞋袜等物来祝贺,主人家以糕点款待,在场的人都得吃一些汤圆,表示家庭和睦,生活甜美。然后由一位少女,用崭新的背带背婴儿“逛街”。

出门前,少女持一把雨伞,预贺婴儿长大后有胆有识,走南闯北,能经风雨;又将几张纸或几页书放在婴儿怀内,祝愿其长大后读书明理。逛街后还请宾客同贺一番。

婴儿满百日礼也要行祝福仪式,宋朝时叫“百晬”,明朝时称“百岁”,近代北京等地称为“百禄”。在这天,亲友携礼祝贺,主人家设宴招待。
3.孩子出生到满月的礼仪有哪些
小孩满月要办满月酒,这一习俗大部分地区都有。

其实从小孩一出 生,各种礼俗就随之而来。一般在小孩出生的当天,孩子的爸爸就必须到岳父家报喜,一方面 是告诉岳父岳母添了外孙,同时还有报告母子平安、请岳父母放心的 意思。

报喜时还要放鞭炮。虽然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一般农村家庭都 有电话,但很多人仍喜欢放着鞭炮亲自去报喜。

岳父母接到喜讯后, 就得酿米酒、备鸡蛋,第三天挑着米酒和鸡蛋去看女儿和外孙。有些 地方还要给乡亲们分发鸡蛋、饼等,请大家同喜。

岳父母家还要给外 孙买新衣、鞋帽、推车、摇篮等小儿用品,在小孩满月的那天送去, 通常叫“送祝米”。“送祝米”不仅仅是汉族,很多少数民族也有,不过有些地方不是 满月,而是小孩出生后的第九天,因而又称“洗九”。

比如湖北荆门, 外公外婆、舅父母、姨父母等都要去“送祝米”。如果是头胎,还要“抬 盒”。

盒子用木材做成,三格一盏,漆得红亮,两个人抬着。盒底层 装槽米两斗,中层油条200根,上层装大小衣料、项链、长命锁、鸡蛋、红糖等,盒顶用绳子拴两只母鸡,外面用红纸贴封,写上喜庆祝词。

富裕人家非常讲究,要抬“亮盒”。就是盒子用玻璃镶成,可供路人观看, 以示荣华。

除了食物,还有衣料等。中下等家庭则往往用一担箩筐挑 东西去送“祝米”,礼物数量少,质量差一些,箩筐上面各放一根松枝、柏枝,表示虽然“清贫”,但是很“亲近”,希望亲朋、夫家不要见笑。

有些人家还流行送布老虎。关于送布老虎,有一个故事。

传说岐山脚下住着一对夫妇,孩子生 下的第二十九天,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北风呼啸,非常寒冷。孩子突 然发起高烧,浑身抽搐,夫妻俩吓得手足无措。

由于住在深山老林, 无法送孩子去看医生,不到两个时辰,孩子就死了。 两口子悲痛过后, 将孩子尸首放在山上的树林里。

第二天,孩子的外婆从这里经过,忽 然听到后山女儿的哭声。原来扔掉的孩子并没有真死,在风雪中苏醒 过来,不住啼哭,正巧一只母老虎路过这里,便用自己的奶喂孩子, 暖着孩子,将孩子救了过来。

外婆好生奇怪,跑过去将孩子抱回女儿家。 女儿女婿猛然看见妈妈抱着自己的孩子,惊讶得难以置信。

这事很快 就在当地传开了,打这以后,为了驱邪保平安,一般就由舅舅家用黄 布做一只布老虎,在孩子满月时给孩子送过去,以图喜庆吉祥。到了孩子满月,就得办满月酒。

这是一个大喜宴,一般亲朋好友都 要去恭贺。 与其他酒席不同的是,每个宾客都能得到四个煮熟染色的 红鸡蛋,也有人家将生鸡蛋染成红色送给宾客。

小孩做了满月,女儿 要抱着孩子到娘家过门,这是外孙出生后第一次到外婆家,俗称“出 窝”。孩子回家时,外婆还要给外孙肩上搭花线,颈上挂银坠,封红包, 祝愿外孙长命富贵。
4.做满月的礼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
婴儿出生一个月叫满月,在民间,庆贺 满月的仪式和活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其中, 喝满月酒和剃满月头是延续至今最为重要的。婴儿满月的礼俗流行于唐朝。

到了南宋, 几乎所有官宦和富有的人家要为婴儿举办“洗 儿会”,这是一种很隆重的风俗。主人家要 在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的日子发请贴宴请亲友, 亲朋好友会在这一天携带各种礼品前来向婴 儿表达祝福。

到了近代,婴儿满月时的庆祝 方式有了不同,满月时外婆要为婴儿准备一 份丰盛的礼物,包括面条、粽子、馒头和一 只活鸡,有的还会送婴儿用的帽、鞋、袜、衣服等,俗称“拿满月”。中午时分,亲朋 好友聚在一起,觥筹交错,祝福声此起彼伏。

这种情景就是历代相沿的“满月酒”。 “剃满月头”是婴儿满月的另外一项重 要仪式,在民间也叫落胎毛。

在中国,不同 的地方剃满月头的习俗是不一样的,有不同 的说法和讲究,但其中有一个共同点是胎毛 不能剃光。一般情况下是在头顶心或近脑门 处留下一撮,俗称桃子头、桶盖头、米囤头等。

另外,还有一些地区的习俗是把落胎毛的仪 式放在婴儿出生满百天时举行,称为剃百日 头,留一撮毛和郑重处理落发的习俗与剃满 月头基本一致。 关于珍藏剌下胎毛的意义,也有众多讲 法。

有些地方的风俗是将其搓成一个圆球挂 在床檐正中,意在孩子长大离家后,胎发团 还挂在母亲的床上,可以永远受到母亲的护佑;有些地区的习俗是用线绳将胎发吊在窗 台上牢牢系住,说这样就可以使小孩经受风 吹雨打,有利于小孩的成长;有的地方则是 将胎发盛人金银小盒,或用彩色的线结成绦 络,认为这样做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还有 的地方是将胎发用红布包起来,缝进小孩儿 的背心或夹袄中,认为如此便能使小孩儿顺 利成长。
5.礼仪常识
文明礼仪常识之一--基本礼仪

个人礼仪是其他一切礼仪的基础,是一个人仪容光焕发、仪表、言谈、行为举止的综合体现,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总的规范为:整洁清爽、端庄大方。

一、仪表仪态礼仪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

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坐姿

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

走姿

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二、交谈礼仪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三、服饰礼仪

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男士着装

男士穿着西装时务必整洁、笔挺。

衬衫的领子要挺括,不可有污垢、汕渍。

领带结要饱满,与衬衫领口要吻合。

穿西装一定要穿皮鞋,鞋的颜色不应浅于裤子。

女士着装

办公室服饰的色彩不宜过于夺目,应尽量考虑与办公室色调、气氛相和谐,并与具体的职业分类相吻合。服饰应舒适方便,以适应整日的工作强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