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态度决定孩子发展高度———家庭“溺爱”宠出“学困生”深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随着 社会 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随着时代的进步及信息多元化发展的加速,孩子心智发展越来越提前。现代学校教育的挑战和难度越来越大。家庭教育和督促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对孩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无法陪伴孩子一辈子,更无法照顾孩子一辈子, 社会 竞争导致生活压力与日俱增,不远的将来,我们如何为孩铺设一条让自己放心的人生道路?如何让孩子在将来的 社会 激流中搏得属于他自己的一席之地?如何能让孩子骄傲的站在属于他自己的舞台绽放出灿烂的微笑?唯一答案:是教育,是学习。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很艰辛;但我们又无法推脱,无从逃避。但教育也需要思考,更要讲究方法和艺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已截然不同,所以现在无论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现代教育得理解并走进孩子的心里。现在绝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没有目标,没有动力。


二三十年前,那时虽然没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目标,但绝大多数都是为“跳出农门”,目标很明确,也很现实。所以那时读书都很“拼”,无需提醒的“自觉”,无需督促的“勤奋”,无需逼迫的“刻苦”;不想长大承受“泥巴裹脚”这种艰辛,这就是那个时代学习最现实的目标,发自学生内心的驱动力。而现在,物质生活提高,在孩子模糊的认知中,爸妈是万能的,需要什么都能有,孩子根本无从体会什么是生活压力。甚至很多孩子在爷爷“宠”,奶奶“爱”,爸妈“顺从”他“自在”的环境下长大,对于一切要求都觉得理所应当,如果不满足或不听从他的“安排”就闹情绪,发脾气。长期以来,“自我中心”和“自主性”越来越强,因此家长和孩子之间“不说”到“说不听”,甚至“不能说”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不服管,不能管”的矛盾局面。这些现象往往被笼统的归结为“叛逆”或“叛逆期”,可曾想过我们是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难道人家的孩子没有“叛逆期”?难道二三十年前的孩子就没有“叛逆期”?这种“不服管”但又“不得不管”的局面下,学习就成了孩子用以与家长“讨价还价”的“筹码”。何来目标?何来兴趣?何来动力?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孩子学习原动力,是现代教育最有效率的方法,也是教育探讨的难点课题。


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规范引导和督促,并长期坚持。任何不好的习惯也不是与生俱来的。


比如一常见现象:绝大多数孩子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这种良好习惯是老师长期督促和训练的结果。从孩子的第一天上课开始,就被老师要求做家庭作业,并受监督,长期引导直到无需提醒的自觉完成。


虽不能确定的说: “越学越想学”;但能肯定的说:“越耍就越想耍”。 不好的习惯不经意就形成,并且很难纠正;好习惯需长期训练,持之以恒,方能结果。孩子从我们身上习得了哪些不好的习惯?我们又为孩子培养了哪些能让其受益一生的优良品质?


教育如同“放风筝”,拽太紧飞不高,放任不管就根本飞不起来


自从“戒尺”离开讲台,孩子们的“自主性”和教育的“规范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化。如何把握孩子“自主”的尺度?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驱动孩子学习的原动力?这些都是值得家长和我们教育人士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