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代民间故事阅读【六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3-05
【 #能力训练# 导语】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经典古代民间故事阅读【六篇】。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经典古代民间故事阅读

  孟宗幼年丧父,生活虽然困苦,但他的寡母尽力设法让他念诗书,学礼仪。

  孟宗的母亲,不管生活如何困苦,一心要让孩子读书,让他与读书人结识,以便将来成为大学令,出人头地。到了县试的时候(在县内举行的考试),各地的考生都到孟宗居住的地方来参加考试。有些考生贫困,无力住客栈(旅馆),孟妈妈就请他们到她家里住宿。她缝了一条特大的被子,能够覆盖很多考生。她说:"我的孩子仰慕你们众位的品德和学问,可又没有能力好好招待你们,仅就这点意思,表示他对你们的敬意。"于是,孟妈妈的名声,传遍了各地。

  孟宗对母亲非常孝顺,他感到欠母亲的地方太多了。因为他妈妈费了很大苦心,才把他教育成人。

  一年冬天,孟妈妈突然病倒,病了许多天,什么食物都不想吃。一天早上,她忽然对孟宗说:"孩子,真奇怪,我现在真想喝点笋尖汤!"

  孟宗听说妈妈想喝点汤,心中十分高兴,因为她几天没吃东西,身体己越来越衰弱了。不过他又想,现在正是严冬时分,而竹子要到春天才发芽,我到什么地方去找竹笋呢?"

  孟宗想着想着,不觉皱起眉来。孟妈妈见到了,就说:"哦,我大概是病得糊涂了,算了吧!"

  孟宗立刻说:"别这么说,妈。"很久以前孟宗就对天发誓,无论妈妈跟他要什么,他都不能说"不"!现在他得实现他的诺言,所以接着说:"妈,您别着急,我会尽量设法找点笋尖回来炖汤给您喝。":可是他心中又想,我这么轻易就答应了,我怎能做到呢?最近这两天,天气冷得厉害,冷风呼啸不停,动物全在冬眠,花草树木离茁芽生长还有一段时间,我怎能找到笋尖呢?"

  可是妈妈要喝笋尖汤,他必须出去找寻竹笋。于是他扛着铲子、斧头,冒着风雪向山中走去。他在风雪中辛苦挣扎,走了半天,才到了一个竹林。当他看到白雪像地毯似的厚厚铺了一地,令他更加心惊。"天哪!几乎连青绿的竹叶都看不见,上哪儿去找新笋尖呢?这实在是办不到的事呀,老天可怜可怜吧!妈妈病得那么厉害,若是我找不到笋尖炖汤给她喝,而她因此逝世,那我可一辈子也不能心安呀!"

  他一想到母亲正在病床上苦苦等待这笋尖汤,就鼓足勇气,自己对自己说:"我为何不试试挖一挖呢?我可以一寸一寸地挖土,到挖着笋尖为止。"土硬得像铁一般,他用力地一铲一铲挖下去,一直累得他筋疲力尽,仍然看不到半点绿色的笋尖。孟宗既挖不出竹笋,又想着病床上的母亲,不由得对着土坑哭了起来,他越哭越伤心,忘了自己,也忘了附近的一切。他这样哭着哭着,哭了好一阵子。当他张开泪眼往地上一看时,不禁吃了一惊。原来,他面前的冰融化了,竹根四周的冰土都和成了软泥,软泥中居然有几个绿尖顶冒了出来!

  "啊!笋尖!笋尖!"

  孟宗心想:这不会是做梦吧?他连忙弯腰去拔,拔出一个,摸了摸,"嘿,可不真的是活笋尖么?是真的,哦,我知道妈可以活命了,我好高兴呐!"他简直不相信笋尖真的长出来了。可是那不可能长出的笋尖,竟能这么快发芽长出,莫非是上天的赏赐?"一定是的!"孟宗对着上天叩首说:"哦!天神呐,谢谢你的万慈万恩。"

  他挖出土坑中的笋尖,赶程回家去作笋汤。妈妈看见儿子拿了竹笋回来也惊讶不已,心中一高兴,病好像已好了一半。她喝了笋汤之后,病果然痊愈了。

  后来,孟宗更加努力读书,努力学习,终于成为一位学者,并且当朝中的大臣,替国家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

【篇二】经典古代民间故事阅读

  楚国人和氏有一次在楚山中发现一块叫做璞的玉石。他把这块璞玉拿去奉献厉王。厉工不懂璞中含有宝玉,所以把玉匠召来进行鉴定。那匠人看了璞后对厉王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听了这话勃然大怒,他大声喝道:“好一个胆大包天的贱民,你竟敢以乱石充玉欺骗我!”紧接着他命令刀斧手砍掉了和氏的左脚。和氏忍痛含冤离去。

  厉王死了以后,武王继位。和氏带着那块璞进宫去献武王。武王也找了玉匠鉴定那块璞。玉匠仍然说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和氏因此又惨遭与第一次献璞相同的灾祸,被武王命人砍掉了右脚。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位。和氏来到楚山脚下,抱着那块璞痛哭起来。一连三天三夜,和氏把泪水哭干了,又从眼里哭出血来。附近的村民和过路的行人见此情景都感到悲怆。这件事很快被文王知道了。他派人到楚山察看情况。那差官见了和氏以后问道:“天下受砍脚之刑的人很多,为什么唯独你长期悲痛不已呢?”和氏回答说:“我并不是因为脚被砍断才这样悲痛,我痛心的是一块宝玉被人说成是普通的石头;一个忠心耿耿的人被说成是骗子。”

  文王听了差官的汇报以后,觉得有验证和氏的“璞中有玉”之说的必要,所以令玉匠用凿子把璞的表层敲掉。果然像和氏所说的那样,里面露出了宝玉。文王又命玉匠把玉石雕琢成璧,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和氏璧”,用以昭示和氏的胆识与忠贞。

【篇三】经典古代民间故事阅读

  一天,孔子正在家里跟他的几个学生谈话,忽听佣人在门外说:“先生,有客人来了!”

  孔子一听,连忙让学生回避。

  门一开,一位长衫高帽的男客走了进来,走到孔子席边,双腿并拢,两手合十,弯腰道:“先生大安!”

  孔子也连忙起身道谢。

  那客人道了安,就一*坐到孔子身边,迫不及待地说:“先生,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于您!”说话时,手已经碰到了孔子的衣服。

  孔子觉得这人有点不太懂礼貌,做客的客人,主人请坐才坐,主人问话才说,怎么倒滔滔不绝地先说起话来?可是孔子还是耐着性子听客人把话说完,然后送客出门。

  刚送走客人,孔子的学生曾子进来了,他同样坐到孔子旁边,觉得这样更能亲近老师。

  孔子不希望他的学生也像这个客人一样鲁莽,就坐下来跟曾子说:“以前的圣贤,均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君王和臣子之间,君君臣臣,他们才相处很好。”

  曾子一下明白过来——老师明里是在指点他君臣之间的道理,实际上在暗示师生之间尊卑关系。于是,立刻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学生哪里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学生。”

  “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学生不能跟老师平起平坐。当曾子知道老师要向他传授学问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边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篇四】经典古代民间故事阅读

  孔子年轻的时候,很喜欢到他隔壁的邻居家去。他的邻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老石匠,一块块岩石经过他的刻凿,便成了千姿态百态栩栩如生的花鸟石刻。

  一天,孔子又踱至邻家,那个老石匠正叮叮当当为鲁国一位已故大夫刻石铭碑。孔子叹息道:“有人淡如云影来去无痕,有人却把自己活进了碑石,活进了史册里,这样的人真是不虚此生啊!”

  老石匠停下锤,问孔子说:“你是想一生虚如云影,还是想把自己的名字铭进碑石、流芳千古?”

  孔子长叹一声说:“一介草木之人,想把自己刻到一代一代人的心里,那不是比登天还难吗?”老石匠听了,摇摇头说:“其实并不难啊。”他指着一块紧硬又平滑的石块说:“要把这块石坯刻成碑铭,就要雕凿它。”老石匠说完,就一手握凿一手挥锤叮叮当当地凿起来,一块块石屑很快在锤子清脆的敲击声中飞起来。不一会儿,岩石上便现出了一朵栩栩如生的莲花图案。老石匠说,如果想使这个图案不容易被风雨抹平,那就要凿得更深些,要剔掉更多的石屑。只有剔凿掉许多不必要的石屑,才能成为浮图和碑铭。

【篇五】经典古代民间故事阅读

  传说中,在中国远古的战场上,曾经有一名士兵被敌人的一种小箭射中了,他的同僚赶忙过去救他。

  当同僚赶到时,他们发现,这个被小箭射中的士兵,不但没有死,甚至也没有受伤;更离奇的是,他的伤口并不是很痛,也没有流出很多的血。

  这名士兵的同僚们,把他的箭拔出来,送他回后方养伤。经过一段日子,发现他原先早已罹患的某些疾病,在这一次箭伤之后,居然发生慢慢改善的现象。

  没多久,在战场上,另外一名士兵也被箭射中了,竟然又出现同样的现象;经过战场上的军医观察发现,有许多士兵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有几位比较敏感的军医,他们注意到这样的一种现象,深入地加以研究,慢慢得到结论,就依照他们的研究成果,发展成为今天中医学上独具特色的针灸疗法。

  据说,这场因箭伤而发展成针灸医术的战役,已经是两千六百年前的事情了。

  从一个小小的箭伤,而发展成为今日中医重要医术的针灸。在生命当中,不断隐藏着大自然将要启示我们的重要奥秘,就看我们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细心与智慧,能够正确地将它发掘出来。

  下一次,若是有人故意用恶毒言语的小箭射中你,你是要沉溺在伤口的痛苦当中?还是要试着从其中找出可以医治更多人的绝妙医术呢?

  或许,人生当中有许多遭受“伤害”的机会;更有许多人,喜欢用“受到伤害”作为借口,来逃避许多自己必须面对的重要责任。但是,千万别忘了,除非你自己愿意,否则没有任何人可以伤害你。

【篇六】经典古代民间故事阅读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