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酷暑的成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5

形容老师的成语关于老师的成语


形容老师的成语关于老师的成语

白首北面

北面:古以南面为尊,北面为卑,此指学生敬师之礼。谓年老犹拜师受业。

出处:《文中子·立命》:“夫子十五为人师焉,陈留王孝逸先达之傲者也,然白首北面岂以年乎?”

百年树人

树:种植,栽培。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古人都知道~的道理,我们更应该把培养人才这件大事抓好。

百世之师

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卓为~;杰作雄辞,散落四夷之远。宋·陆游《贺薛安抚兼制置启》

冰寒于水

冰比水冷。指后来居上。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出处: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蘧(道愍)始师章(继伯),~。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七·南齐》:“”

不堪造就

指没有培养前途。—— 描写老师的成语

出处:茅盾《蚀·追求》八:“第三是学生们既然做不出文章,便是不堪造就,应当淘汰出去──这是清校。”

传道受业

受:通“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出处:唐·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减师半德

谓只学到老师的一半。

出处:宋陈善《扪虱新话·右军书东坡字鲁直诗》:“若乃学退之而不至者为孙樵;学渊明而不至者为白乐天,则以所谓减师半德也耶。”

教无常师

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出处:《尚书·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口传心授

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

出处:明·解缙《春雨杂述·评书》:“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尽管在旧社会得不到出版发行的便利,千百年来通过无数艺人的~,终于很好地保留下来了。光未然《戏曲遗产中的现实意义》

老师宿儒

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出处:无

良师益友

良:好;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描写老师的成语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和一位缔交半个多世纪的~诀别,悲痛之情是难以尽述的。夏衍《知公此去无遗恨——痛悼郭沫若同志》

良师诤友

良:好;诤:敢于直言。很好的老师,能够直言相劝的朋友。

出处:无 他是我的良师诤友。

名师出高徒

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

出处:无

能者为师

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出处:《礼记·学记》:“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青出于蓝

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愈变愈妙,可谓~矣。清·平步清《霞外捃屑》卷六

青过于蓝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同“青出于蓝”。

出处:宋·朱熹《答吕季克书》:“其所著书乃如此,若《原说》者,则可谓青过于蓝矣。”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山谷下》:“东坡盖学徐浩书,山谷盖学沈传师书,皆青过于蓝者。”

青蓝冰水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的略语。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描写老师的成语

出处: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四:“桐城派古文,望溪开之,海峰继之,至惜抱而其传始大,此天下之公言也。惜抱出于刘门,世几有青蓝冰水之喻。”

孺子可教

指年轻人可培养。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道尊严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师严道尊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西人都知道~,我们应该把培养人才这件大事抓好。

授业解惑

授:教,传授。惑:疑难。传授学业,解除疑难。—— 描写老师的成语

出处:无

桃李遍天下

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同“桃李满天下”。

出处:无

桃李春风

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

出处:无

桃李满天下

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而黄更是当代大儒,海内人望,不惟~,而且不少故旧门生身居显要。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三章

桃李之教

指老师的教诲。

出处:无

无师自通

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

出处:唐·贾岛《送贺兰上人》诗:“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夸。”

学如穿井

穿:凿通。求学如同凿井。比喻在学习当中,学到的知识越深也就越难,因此为了获得更深的学问,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描写老师的成语

出处:无

学无常师

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

出处:《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三业先通,因博贯五经,兼明图纬,~。晋·皇甫谧《高士传·申屠蟠》

言传身教

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出处:《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研桑心计

研:计研,一名计然,春秋时越国范蠡的老师,善经商;桑:桑弘羊,汉武帝时的御史大夫,长于理财。形容善于经商致富。

出处:汉·班固《答宾戏》:“研桑心计于无垠。”

一字师

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

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姐姐真是‘~’了!从此只叫你师傅,再不叫姐姐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八回

一字之师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衣钵相传

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 描写老师的成语

出处:《旧唐书·神秀传》:“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

尊师贵道

尊敬师长,尊重其所传之道。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儒林列传上》:“帝谓孔僖曰:‘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对曰:‘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先师,增辉圣德;至于光荣,非非所敢承。”

尊师重道

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出处:《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形容外貌的成语关于外貌的成语


形容外貌的成语关于外貌的成语

厚貌深辞

外貌厚道,内心不可捉摸。同“厚貌深情”。

出处:唐·李公佐《谢小娥传》:“小娥厚貌深辞,聪明端特,煤炼指跛足,誓求真如。”

厚貌深情

外貌厚道,内心不可捉摸。—— 关于外貌的成语

出处:《庄子·列御寇》:“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

厚貌深文

外貌厚道,内心不可捉摸。同“厚貌深情”。

出处:清·陈梦雷《绝交书》:“指天誓日,厚貌深文,足以动人。”

金相玉质

金、玉:比喻美好;相:外貌;质:本质。比喻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完美。也形容人相貌端美。

出处:汉·王逸《离骚序》:“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绵里藏针

绵:丝棉。棉絮里面藏着针。形容柔中有刚。也比喻外貌和善,内心刻毒。—— 描写外貌的成语

出处:元·石君宝《曲江柳》第二折:“笑里刀剐皮割肉,绵里针剔髓挑筋。”

内峻外和

内心严厉而外貌和蔼。

出处:无

外宽内深

指外貌宽厚而实则城府很深。

出处:无

外巧内嫉

外貌乖巧,内心刻忌。犹言口蜜腹剑。—— 关于外貌的成语

出处:无

心广体胖

广:宽广,坦率;胖:安泰舒适。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

出处:《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这时我无端有些感慨,心里想,大家现在都说“灾官”“灾官”,殊不知“~”的还不在少呢。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发薪”》

心宽体胖

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

出处:《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的老板,满面春风地迎上来,拉大家进店休息。

虚有其表

虚:空;表:表面,外貌。空有好看的外表,实际上不行。指有名无实。—— 描写外貌的成语

出处: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嵩既成,上掷其草于地,曰:‘虚有其表耳。’” 表面看上去他挺精明的,可实际上却是~,什么事也办不好。

一表非凡

表:外貌;凡:平凡。形容人容貌俊秀又有精神。

出处: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天生的一表非俗,匹配得你过。” 适才有东土大唐差来拜佛取经的一个和尚,倒换关文,却~。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八回

一表人才

表:指外貌。形容人容貌俊秀端正。

出处: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夫人,放着你这一表人物,怕没有中意的丈夫?” 太子波前妃生子名夫差,年已二十六岁矣,生得昂藏英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

以貌取人

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关于外貌的成语

出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真是糟糕,他早又不说,但也只怪我们~,在事前没有经过一道甄别了。郭沫若《涂家埠》

鹰嘴鹞目

形容外貌奸诈凶狠。

出处:于劭溯《月落屋梁》:“那老头有五个儿子,个个鹰嘴鹞目如狼似虎。”

玉质金相

金、玉:比喻美好;质:本质;相:外貌。比喻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完美。也形容人相貌端美。

出处:汉·王逸《离骚序》:“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二爱仙人花榜待科,评为~。清·定鼎《夜雨秋灯录·胡宝玉小传》

泽吻磨牙

犹言龇牙咧嘴。凶残的样子。—— 描写外貌的成语

出处:《新唐书·酷吏传序》:“于是索元礼、来俊臣之徒,揣后密旨,纷纷并兴,泽吻磨牙,噬绅缨若狗豚然。”

关于虎的成语


1、捉虎擒蛟:蛟:蛟龙。能上山捉老虎,下海擒蛟龙。比喻本领大。

2、龙潭虎窟:窟:洞穴。潭:深水池。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3、卧虎藏龙: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4、养虎为患:比喻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手其害

5、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6、养虎自毙:见“养虎自啮”。

7、离山调虎: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原地。

8、燕颔虎须:形容相貌威武。

9、三言讹虎:犹三人成虎。

10、如龙似虎:形容勇猛有活力。

11、麟角虎翅:麟之角,虎之翅。比喻世间不可多得的人才。

12、如狼如虎:见“如狼似虎”。

13、熊腰虎背:腰粗壮如熊,背宽厚如虎。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14、狼顾虎视:如狼虎视物。形容威严而凶狠。

15、敲山震虎:见“敲山振虎”。

16、以肉餧虎:比喻白白地送死。

17、云龙风虎: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的事物相感应。

18、猛虎添翼:比喻强大者又添了某种有利条件

19、委肉虎蹊:委:抛弃;蹊:小路。把肉丢在饿虎经过的路上。比喻处境危险,灾祸即将到来。

20、乔龙画虎:形容假心假意地献殷勤。

21、如虎傅翼:好象老虎生出翅膀。比喻因增加新助力,强者愈强,恶者愈恶。

22、如狼似虎:象狼和虎一样凶狠。比喻非常凶暴残忍。

23、龙潭虎穴: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

24、潜龙伏虎:潜藏的蛟龙,潜伏的猛虎。比喻人才尚未被擢用。

25、狼贪虎视:象狼一样贪婪,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比喻野心很大。

26、鲁鱼帝虎:指文字传抄错误。

27、狼前虎后:前门赶走狼,后门来了虎。比喻坏人接踵而来。

28、熊据虎跱:比喻群雄割据的形势。

29、如虎得翼:同“如虎傅翼”。

30、龙吟虎啸:象龙在鸣,虎在啸。比喻相关的事物互相感应。也形容人发迹。

31、龙行虎步:形容帝王的仪态,比喻威仪庄重,气度不凡

32、养虎留患:同“养虎自遗患”。

33、鹰视虎步:见“鹰视狼步”。

34、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35、羊质虎皮:质:本性。羊虽然披上虎皮,还是见到草就喜欢,碰到豺狼就怕得发抖,它的本性没有变。比喻外表装作强大而实际上很胆小。

36、如虎生翼:同“如虎傅翼”。

37、如虎添翼:好象老虎长上了翅膀。比喻强有力的人得到帮助变得更加强有力。

38、与虎谋皮:跟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

39、引虎自卫:引:招引。引来老虎,保卫自己。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

40、敲山振虎:谓故意示警,使人震动。

41、龙驰虎骤:谓群雄逐鹿。

42、生龙活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43、为虎傅翼:傅:通“附”;翼:翅膀。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44、鹰瞵虎视:像鹰和虎一样凶狠贪婪地注视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

45、柙虎樊熊:柙中的虎,樊内的熊。比喻被囚的恶人。

46、狼飡虎食:同“狼餐虎咽”。

47、与虎添翼:翼:翅膀。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48、猛虎插翅:比喻强有力者又添了某种有利条件

49、人中龙虎:比喻人中豪杰。

50、龙蹲虎踞:犹言龙盘虎踞。

51、燕颔虎头:①形容相貌威武。②借指武将、勇士。

52、养虎自残:见“养虎自啮”。

53、养虎贻患:同“养虎自遗患”。

54、养虎伤身:饲养老虎,自伤其身。比喻纵敌留患。

55、鹰瞵虎攫:见“鹰瞵虎视”。

56、羊入虎群:比喻好人落入坏人的手中,处境极端危险。

57、绣虎雕龙:比喻文章的辞藻华丽。

58、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

59、投畀豺虎:畀:给与。原指那种好搬弄是非的人,要把他扔出去喂豺狼虎豹。形容人民群众对坏人的愤恨。

60、养虎遗患:遗:留下;患:祸患。留着老虎不除掉,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留下后患。

61、狼餐虎咽:见“狼餐虎咽”。

62、猛虎出山:像凶猛的老虎出山一样。形容动作勇猛又快速。亦作“猛虎下山”、“猛虎离山”。

63、豕虎传讹:同“豕亥鱼鲁”。

64、为虎作伥: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65、养虎自啮:啮:咬。养老虎,咬伤自己。比喻纵容敌人而自受其害。

66、引狼拒虎:见“引虎拒狼”。

67、狼吞虎餐: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68、纵虎出匣:放虎出笼。比喻放走强有力的敌人,贻患无穷。同“纵虎出柙”。

69、以肉喂虎:比喻白白地送死。

70、纵虎出柙:放虎出笼。比喻放走强有力的敌人,贻患无穷。

71、龙幡虎纛:将帅之旗。

72、两虎相争:两只老虎相互争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73、龙争虎斗:形容斗争或竞赛很激烈。

74、为虎添翼: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75、鱼鲁帝虎:谓将鱼误写作鲁,帝误写作虎。泛指文字错讹。

76、以肉啖虎:见“以肉餧虎”。

77、盘龙卧虎:盘:盘旋,弯曲。盘曲的龙,卧居的虎。比喻隐藏的人才

78、养虎自齧:比喻姑息敌人,终致损害自己。齧,同“啮”。

79、猛虎深山:喻勇武而势盛。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

80、降龙伏虎: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81、马马虎虎: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82、龙跳虎卧:比喻文笔、书法纵逸雄劲。

83、两虎相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84、羊落虎口:羊已被老虎吃到嘴里。比喻落入险境,很难幸免。亦作“羊入虎口”。

85、鹰扬虎噬:如鹰飞扬,似虎噬咬。形容耀武扬威,穷凶极恶。

86、狼吞虎噬:像狼虎那样吞食咬嚼。比喻极为贪婪残忍。

87、引虎入室:犹言引狼入室。

88、纵虎归山: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89、舄乌虎帝:因“舄”与“乌”、“虎”和“帝”字形相近,同经传抄,容易写错。指文字抄传错误。

90、龙骧虎视:象龙马高昂着头,象老虎注视着猎物。形容人的气慨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

91、狼餐虎噬:①同“狼餐虎咽”。②比喻残酷剥削搜括。

92、骑虎难下: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93、龙腾虎跃:腾:飞腾;跃:跳跃。像龙在飞腾,像虎在跳跃。形容非常活跃的姿态

94、鹰扬虎视:象鹰那样飞翔,如虎一般雄视。形容十分威武。

95、狼飧虎咽:亦作“狼餐虎咽”。

96、谈虎色变:色:脸色。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才真正知道虎的厉害。后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

97、狼虫虎豹:①泛指凶猛的动物。②比喻恶人歹徒。

98、引虎拒狼:亦作“引狼拒虎”。比喻引进另一种恶势力来抗拒原来的恶势力,其祸患将更甚。

99、众虎同心:许多虎一条心做事。比喻众多有本事的人团结一致,力量会更大。

100、势成骑虎:骑在老虎背上,要下来不能下来。比喻事情中途遇到困难,但迫于形势,想停止也停止不了。

101、龙飞虎跳:喻笔势遒劲奔放。

102、龙盘虎踞:盘:曲折环绕;踞:蹲、坐。好像盘绕的龙,蹲伏的虎。特指南京。亦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103、握蛇骑虎:比喻处境极其险恶。

104、畏敌如虎:害怕敌人如同怕虎一般。

105、身寄虎吻:谓把身子置于老虎嘴边。比喻处境极其危险。

106、燕额虎头:同“燕颔虎头”。

107、狼飡虎咽:见“狼餐虎咽”。

108、龙骧虎步:象龙马昂首,如老虎迈步。形容气慨威武雄壮。

109、驱羊攻虎:驱:赶。驱赶羊群去进攻老虎。形容以弱敌强,力量悬殊,必遭覆灭。

110、燕颔虎颈:颔:下巴颏。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