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打仗从不缺粮,为何花了43年才灭掉弱小的蜀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2
谢邀。魏国花40多年才灭掉蜀汉,主要一是本国需要休 养生 息恢复元气,二是早期蜀汉名将良相尚存,三是魏国自身还发生了动荡。此外,蜀国本身的地理因素易守难攻也是原因之一。
历史 上,蜀汉势力的正式确立实际上是以219年刘备打败曹操夺取汉中为分水岭。从219年刘备称汉中王,220年曹丕篡汉,221年刘备篡汉,到264年邓艾钟会攻灭蜀汉,蜀汉总共延续了40多年。那么,为何魏国前后花了40多年才攻灭蜀汉呢?

首先一个原因是因为北方经历战乱,魏国的实力优势并没有那么大。魏国需要通过休 养生 息来恢复元气。

以东汉的十四州(冀州、幽州、青州、并州、兖州、豫州、徐州、司州、雍州、凉州、扬州、荆州、交州、益州)为单位,在220年三分鼎立时,大致是蜀汉占一个州(益州),东吴占两个半州(交州,大半个扬州,大半个荆州),而魏国占十个半州,即魏国领土实力是蜀国的10倍,是吴蜀联合的三倍。但是这只是从领土,或者说未来潜力而言。

(有人拿着地图看,说三国面积差不多大。但国家潜力不能光看面积,要看耕地和发达程度。以汉魏时候的格局,北方中原河北是比南方蜀地东吴要发达得多的,州的数量基本能反应战乱前实力。)

实际上由于北方战乱频繁,魏国的十个州遭到破坏的程度比吴蜀两国的三个半州要严重得多。根据西晋初年的统计,在三国末年三国在籍人口大致是魏国400多万,蜀汉近100万,东吴200万余万。也就是说,魏国仅仅是蜀汉的四五倍,是吴蜀联合的1.5倍左右。当然,这个统计本身只是“在籍人口”,考虑到魏国可能有大量的隐匿人口与部曲,未必准确反映当时三国实力,但可以确认的是魏国的优势并没有“州数”那么大。尤其这还是指三国末年的数据,是在魏国已经经过两代人恢复的情况下。可以预想,在三国初年,北方战乱造成的影响更严重,魏国的优势可能更小,

对魏国而言,既然现在本国实力的优势还不算太大,但本国领土发展潜力大。那最佳策略当然就是暂时不要南下进攻,而是采取保守策略,守住现有土地,恢复经济。恢复上几十年,与吴蜀两国实力进一步拉开,这才以泰山压顶之势猛攻过去。那可比在实力优势不大的时候去勉强煮夹生饭要好多了。227年魏明帝曹睿打算进攻蜀汉,孙资就劝他:“……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魏国一直持续的这个策略。

实际上,这个策略非常有效。三国初期,蜀汉军队约有十余万(234年诸葛亮北伐就出动了十万大军),东吴军队至少有十多万到二十万(孙权进攻合肥就出动了十万大军),而曹魏全国兵力也不过三四十万这个量级(赤壁之战出兵加降兵二十万,此后每一方面作战也不过数万人)。但等到三国末期,蜀汉军队依然只有十万出头,东吴军队不过二十三万,比几十年前差距不大;而曹魏军队已经到了五十万以上。司马昭单是平定淮南三叛就调集了二十六万大军;邓艾钟会灭蜀出动了十八万大军,司马昭还带着11万以上的作为后应,再加上同期驻防东吴和国内的兵力,可见魏军确实已经拉大了蜀吴两国的差距。

因此,“通过相持,拉大双方差距”是魏国一项有效的战略,这也可以解释为何魏军不过早进攻吴蜀。同样,这也反过来说明诸葛亮、姜维、诸葛恪等人不断北伐的合理之处。如果不北伐,就只能眼睁睁坐看魏国实现这个拉大差距的战略,北伐的话至少还能趁实力差距没那么大的时候搏一搏,至少延缓这个差距的增速。

魏国40多年才灭蜀的另一个原因是蜀汉之前尚有外来的人才。蜀中天府之国,在中国 历史 早期,更多出文人学士,但军政方面的大牛并不多。以两汉为例,蜀中多有司马相如、杨雄这些名士,却没什么名臣良将。因此蜀汉集团的军政大业,主要靠川中的外省人士(有的是刘焉父子时代入川的,如李严;大部分是刘备征战各地带入川的),这些很多都是跟随刘备数十年,大浪淘沙胜出的精英。如果这时魏国发动进攻,很可能被这些人迎头痛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外省人士逐渐老病死去,而新生的二代三代很难延续祖父辈的能力,整个蜀汉人力衰弱,就更容易拿下。

魏国40多年灭蜀的最后一个原因是魏国本身内部发生了争权夺利的动荡。239年曹睿去世后,首先是司马懿和曹爽的对峙。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灭掉曹爽后,司马氏和曹氏的斗争高潮迭起,先是司马懿斗王凌,然后是司马师废曹芳、灭毌丘俭,再后来有司马昭灭诸葛诞、杀曹髦……这些内斗一方面损耗了曹魏的国力,更重要的使得曹魏高层始终腾不出手来对付蜀汉。

直到260年司马昭杀死曹髦,改立曹奂之后,又过了三年,基本上理清楚了内部关系,这才腾出手来对蜀汉动手。而此时蜀汉方面因为姜维和黄皓、诸葛瞻三家的矛盾,导致国防体系处于分崩离析,故而被魏军长驱直入汉中。即使如此,魏军也用了差不多一年才攻灭蜀汉。

魏国虽然不缺粮食,但是要击灭蜀汉政权也十分难,打仗粮食只是一个方面,并不是有粮食就可以稳操胜劵。从三国形势来看,魏国最强,蜀汉最弱,因此蜀汉与东吴相联,魏国攻击任何一国,另一国就会偷袭魏国,这样魏国就会陷入两面作战的险境。因此魏国最好的策略是静观其变,养精蓄锐,待其两国有变,便择机而战,一举击灭一国。打仗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时间可以长一点,但是不能兵行险招。

从蜀汉内部的原因来看,前期有刘备纵横无敌,中期有诸葛亮苦心精营,后期有刘阿斗休 养生 息,因此想要快速的攻灭蜀汉是不现实的。前期曹操亲率三军攻取汉中,刘备亲征迎敌,一举击败曹军并收复汉中,此后魏国对蜀国一直居于守势,再没有主动进攻蜀国。刘备亲征东吴失败后,魏国意图趁机收复荆州,结果蜀汉很快结盟,最终不了了之。中期诸葛亮六次远征魏国,尽管没有什么收获,但是慑于诸葛亮的威名,魏国还是以守为主。诸葛亮死后,姜维又多次远征魏国,这导致蜀汉政权内部不稳,于是魏国派两支偏师入蜀,一举击溃蜀国。

打仗要选择时机,时机不到时就要耐心等待,时机一到就要抓住战机雷霆出击。如果没有战机时,就不要急躁,要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战的惨败就表明了越是急于统一,结果就越是不利;刘备认为自己老了,再不击吴灭魏,汉家天下就难以恢复,于是他亲征东吴,最终惨败而归。诸葛亮与姜维师徒不顾国力弱小,多次发动灭魏之战,结果魏国没有灭,自己到是先亡了。东吴是根墙头草,十分善于选择时机,一会联蜀击魏,一会又联魏击蜀,最终它的生命反而最长。

魏国不缺粮,但是打蜀国,魏军一直缺粮。
魏伐蜀,始终为粮草所困
从曹操时代开始,曹魏攻汉中就一直为粮草所困。

汉中之战时,刘备就是吃定了曹操粮运困难,采取了“据险而守+袭击粮草”的战略。结果,曹操辛辛苦苦准备了大半年,只相持了2个月就撤军了。

曹真攻蜀汉。下大雨,粮运不继,没怎么打就撤军了。

兴势之战。曹爽顿兵兴势。氐羌的运输不能保障粮草供应,牛马骡驴大量死在运输途中,运夫号泣于道路。

甚至到了最后的灭蜀之战时,魏军仍然为粮草所困。

当钟会被姜维阻于剑阁时,魏军已经因粮运困难,准备先撤回大军了。若非邓艾偷渡阴平的奇招,蜀汉一时还灭不了。

其实,别说是打蜀汉了,当年,曹操就是征讨割据汉中的张鲁都险些因粮草而功亏一篑。

为何会如此呢?
粮路难行
魏国攻蜀的通道和蜀国攻魏是一样的。

诸葛亮北伐要为粮运困难头疼,魏国自然也有同样的烦恼。

魏蜀攻伐通道,关中与汉中为秦岭所隔,山险难行,即使是诸葛亮说“安从坦道”的陇右方向,也是山行千里。

即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样的运输都极为困难,一旦遇到大雨,道路泥泞、山洪暴发,几乎难以运粮。

当然,魏国攻蜀的难度比蜀攻魏还要更大一些。

因为:在很长时间内,羌氐与曹魏关系一直比较紧张。

曹操征张鲁时,顺道还费力击破了武都氐才能顺利进入汉中。

当然,蜀道难行,自古皆然。可是,北方政权平蜀地,很少有三国时期这么困难的。

这又是为何呢?
残破的关中
历来从北面伐蜀,多以关中为物资基地。

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历来是富庶之地,可是,曹魏时期的关中,有些例外。

在曹魏接手关中之前,关中地区长期为凉州集团所控制。

李傕、郭汜等在关中掠夺财富、相互征战,随后,韩遂、马腾等凉州军阀又在关中相互攻战,关中破坏极为严重。关中人口大量迁徙到荆州、益州,已经残破。

所以,征讨汉中,曹魏的补给线特别长。

曹魏那么大,有没有可能让其他地方支持呢?

难!
州郡残破
曹操就试过“八方支援的模式”。

曹操时期,对汉中用兵,粮草、民夫多由河东、南阳、豫州等地配合关中一起负责。

结果,宛城、豫州不堪重负、民变四起,他们配合威震华夏的关羽,曹操险些被打得迁都。

因为:大家都不富裕。

汉末大乱,中原地区遭受的破坏极为严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各州郡都在恢复阶段,日子都不好过,真没余力太多的支援。

所以,魏国的刘放曾指出:盲目用兵汉中,会引起天下骚动。这绝非虚言。
吴国“吸走”了魏军的粮草
吴国也“吸走”了魏军的粮草。

魏国在荆州、扬州战场长期保持了10万以上的兵力,这个数字是对蜀战场的2倍。

可是,原本富庶的荆州、扬州,其驻军也需要其他地方支持!

扬州战场。当年,曹操迁徙了淮南人口,淮南地区产粮能力大为减弱,该地大军需要中原的粮草支持。

荆州战场。江汉平原本是鱼米之乡。可是,由于吴军掌握江陵,魏国亦不敢以江汉平原为产粮基地。

所以,魏国要想全力攻蜀,粮草真不够用。
打破平衡
魏吴蜀的长期鼎立,正是彼此实力平衡的实际体现。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实力的天枰天然倾向于魏国。

对峙期,魏蜀吴的经济都在恢复。

可是,当时北方的经济基础、开发程度要远远好于南方。

所以,魏国的增长是恢复性增长,类似于二战后的日本。

而吴、蜀虽然受到战乱破坏小,但蜀国地盘狭小,吴国大部分地区开发基础薄弱,经济增长潜力非常有限。

所以,魏明帝开始,魏国采取了“守势战略”。在战略上不积极攻蜀,而是坚守避战,发展经济。

司马懿在关中修水利、屯田,关中经济得到恢复;而邓艾策划的淮南屯军的进行,也使淮南魏军可以自给自足。

经济得到了恢复,魏(晋)的优势越发明显了。

实力的平衡已经被打破。

三国鼎立的 历史 ,也要结束了。

魏蜀吴的三足鼎立,是当时各方综合实力的体现。

他们要想击败对手,不但要大败敌人,也要克服自然险阻,困难很大。

要想改变局面,需要压倒性优势。

魏蜀双方将帅的能力相近,谁也不具有压倒性优势。因此,诸葛亮、姜维、曹真、曹爽的尝试不能成功。

魏国以“守势战略”,使魏国国力逐渐具备了压倒性优势。最终改变了平衡,灭亡了蜀国。

魏国灭蜀之所以耗时43年之久,不是因为缺不缺粮的问题,更不是因为缺不缺兵的问题,而是因为有没有灭蜀之“心”的问题。实际上,魏国本来就缺乏一鼓作气灭掉蜀国之心。
魏文帝时期,曹魏的战略是从坐山观虎斗到死踹东吴。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建魏。也就是在这一年,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被吕蒙击败,关羽战死,刘备失去了荆州这块战略要地。次年,刘备在益州称帝,并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而发动夷陵之战,亲率大军攻打东吴。面对来势汹汹的蜀军,东吴求和不成,只好像北方的曹魏称臣,以求得外援。

面对东吴来降,当时曹魏朝中也有人建议趁蜀吴相争之机出兵,进而一统天下。结果,曹丕却选择坐山观虎斗,静观其变,白白错失了这个机遇。

而更让曹丕始料未及的是,孙权翻面比翻书还快,在夷陵之战中击败蜀汉后,他很快就重新恢复蜀吴联盟,再次把曹魏当成是敌人。于是,曹丕从此就记恨上东吴了,此后便先后三次大规模伐吴,但都徒劳无功。
魏明帝时期,由于蜀汉不断的北伐行动,曹魏将战略转移到对蜀作战。但此时曹魏并没有灭蜀之心。
魏明帝时期,蜀汉主政人物诸葛亮频频组织北伐行动,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不断出名进攻曹魏的雍凉之地。此时,曹魏的曹氏宗亲已不堪重用,对外统兵御敌的重任只能依靠司马懿。而深谙权术的司马懿,自己心里也很清楚“飞鸟尽,良弓藏”这个道理,明白只有蜀国这个威胁继续存在,自己才能不被曹氏诛灭。

所以,司马懿统兵与蜀汉对战多年,但不论战局是好是坏,都始终没有一举消灭蜀汉的决心和念头。而这也是蜀汉得以一再北伐消耗国力,也没有引来曹魏倾尽全力的报复打击的原因所在。
到了司马懿掌权时期,司马懿又忙于镇压内部,而无心灭蜀。
魏明帝死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诛杀曹爽势力。此后,司马懿虽然掌握曹魏大权,但曹魏内部忠于曹氏,反对司马氏专权的势力,还不断起兵反抗。所以,司马懿晚年一直都忙于弹压和诛灭曹魏内部反对自己的势力,根本没心思理会蜀汉。

直到司马懿之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彻底控制曹魏大权,才开始发起灭蜀战争。

而很显然,动真格后的曹魏,并不是国力孱弱的蜀汉所能抵挡得了的,毕竟蜀汉的人口规模不到曹魏的四分之一,而且蜀地的 社会 生产力也都远比不上坐拥中原的曹魏。因此,没几个月功夫,蜀汉就被曹魏所灭。

综上所述,曹魏之所以没能在短时间内消灭国力远不如自己的蜀汉,可不是曹魏军力和粮草的问题,也不是诸葛亮和姜维太厉害,而是因为曹魏在很长时间内,就没有真正动过灭蜀的心。

本文作者:小贱贱

魏国粮食丰富?有证据吗?若说吴国鱼来之地还说得过去。曹操打仗,无非抢江南物丰人智,难道曹魏准备打下江南吴,蜀,发粮救济?连盐,鱼米都奇缺。所以意在抢夺江南,鱼肉百姓。[发怒][酷拽][捂脸][打脸][大笑][哈欠][吐血]

打仗的胜负从来不是说仅仅靠粮草就能决定的,更何况是灭掉一个国家。别看后来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那些政权更替如此频繁,事实上很多都是内部开花,基本都是权臣篡取帝位,才使得政权变化的如此频繁。

而对于处于敌对的两个政权,一般都是很难消灭对方。这个从南北朝时期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而在三国时期就更是如此。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即将被倾覆,这个国家必然是君主昏庸,朝政腐败,国力低下,民不聊生的情况。

而早期的蜀汉并不存在这样的情况。

我在这里把蜀汉分为几个时期:先主时期,诸葛亮时期,后诸葛亮时期,姜维时期。
结语
曹魏花了那么多年才消灭蜀汉,完全就不是粮少粮多的问题。而是要消灭蜀汉的代价实在太大。即便是最后,在公元263年消灭蜀汉,也是派了近二十万的兵力,分三路攻打蜀汉,在蜀汉没有反应过来之际,打下了汉中,但是大军被姜维阻挡在剑阁之外。如果不是邓艾走阴平小道,直取成都,蜀汉可能还不会灭亡。

此外,蜀汉被灭的还有一个条件就是东吴来不及救援。一般情况下,弱弱结盟共同对抗一强,强攻任一,另一个就会进攻强或者进行救援。而当时东吴没能有足够的能力进攻曹魏,以牵制曹魏兵力,同时国内政权交替频繁,内乱耗费了不少的国力和精力,来不及第一时间支援蜀汉,以至于后来在支援路上,就得到蜀汉被灭的消息。

从这个结果就可以说知道消灭蜀汉的代价实在太大。主要的原因:

魏国在三国鼎立时期,地盘最大,综合实力最强,之所以花去43年才灭掉蜀汉是因为:

一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盗贼四起。魏国占据的北方中原地区受害最深,许多村落十室九空,人口锐减,大量百姓逃亡南方。刘备占据的益州是当时人口最多的州,其次为东吴的荆州。是故,魏国虽地盘大,但需长时间休 养生 息才能恢复元气。

二是,蜀国坐拥天险,易守难攻。诗仙李太白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古代交通不便,至蜀国刘禅投降,蜀国门户剑阁也未被攻克。

三是蜀国前期兵强马壮,且蜀吴联盟。魏国担忧伐蜀则吴侵,两线作战必定是败多于胜,划不来。

四是蜀国既定国策为“北伐”。诸葛亮七出岐山、姜维累年出兵,均是以攻代收。蜀魏交战中魏国多守,通过坚壁清野迫使缺少粮草的蜀国撤兵。这样,蜀国并未占多大便宜,魏国并未损失多少。

五是魏国自曹丕曹睿爷俩以后,帝权旁落,朝内拥曹派势力与司马家势力几番争斗,朝政不稳,综合实力在司马一家彻底掌控魏国时有所衰弱,长期忙于内斗,无力伐蜀。而蜀国政局,有诸葛亮时他主持朝政;诸葛亮死,后主刘禅收回大权,虽有黄皓专横,但总体可控,相对魏国算是朝政稳定。

以上,五大原因决定了蜀国短期不会被魏国所灭!

魏国虽然确实是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一方,但是由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时策划了联吴抗曹、三国鼎立的计策,致使强大的魏国要同时面对蜀国和吴国的夹击,在蜀吴一加一大于二的优势下,魏国一度不得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以自保。

虽然因为吴国武力收复荆州引发了夷陵之战后,蜀国与吴国已经事实上分裂,按理说是魏国各个击破的天赐良机,但是刘备夷陵战后不久就因病逝世,诸葛亮彻底的掌控了蜀国政权。

曹魏要向东攻击吴国,吴国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一时半会也打不下来;向东攻击蜀国,蜀国有地势天险,虽攻势不足,在诸葛亮的统领下,防守有余。

关键是蜀吴互成犄角之势,相互呼应,刘备逝世后,诸葛亮为了天下大局,并没有找吴国报仇的打算,相反的还不断修复蜀吴两国关系。

虽然蜀吴再也回不到从前那种裙带亲属一样亲密的关系,但是一旦魏国征伐其中一国,唇亡齿寒这个道理两国都是懂的,一定会捐弃前嫌,对魏国浑水摸鱼,那魏国腹背受敌,必将得不偿失。

所以魏国的策略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因为魏国占据有人口、幅员、国力优势,耗下去,时间对他们更有利。

特别是曹丕去世,司马懿开始全面掌权的时候,司马懿对待天纵英明的诸葛亮急于打仗的姿态就是耗和等。司马懿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战略定力的人,他无论对待外敌还是内政,都是用了一个耗字,他耗死了曹丕当了家,又耗死了诸葛亮解除了外患,给他的子孙们留下了一个太平江山。

果然不久诸葛亮身死,蜀国步入衰退,随着诸葛亮的身死,蜀国不但内部陷入分裂,外交上再也无法跟正在发生剧变的孙吴政权保持一致。魏国终于等到了苦盼已久的时机,一击必杀,先灭蜀再灭吴,一统江山,建立晋朝。

魏国不缺粮食归不缺粮,可是对于其他方面还是很缺的,尤其是在和蜀国之间的战役,不准备一个持久战是不太可能的。
事件回顾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魏国打仗为什么从来不缺粮,而且这个从来不缺粮,基本上是绝对意义上的不缺粮。

我们打开地图就不难发现曹魏所占领的土地拥有一片地方,这片地方叫做中原产粮大区,除此之外还有辽东和西域和一个华北平原。

就这么几块地方往这一堆,粮食可以源源不断的生产,相比于东吴和蜀汉来说,简直是多出了不知道多少倍的粮食。

只不过粮食的多与少往往是一场战役输或者赢的一个前提而已,这个前提并不是必要前提,也没有100%的把握。

曹魏的粮食多,可是相比较而言,攻打蜀汉并没有我们想象的这样简单。
没错,这就是事实
我们发现蜀汉的中期和中后期的时候,人才虽然不多,可是有一个诸葛亮,一个诸葛亮可以顶得上10个甚至50个人才。

这个时候的曹魏不要说攻打蜀汉了,还需要时时刻刻的提防着蜀汉冷不丁踹你一脚。蜀汉的挖坑和放阴枪的本领几乎达到了巅峰造极的地步,再加上诸葛亮多次伐魏,让曹魏都有了心理阴影。

而中后期和大后期的时候,伴随着诸葛亮去世蜀汉的国力慢慢的衰弱下去,可即便这样也不是想打就打的,因为蜀汉的国力虽弱,可是入川的路却非常难走。

我们小时候就读过这样的一首诗:蜀道难,蜀道难......嗯,好像后面还有几句来了,不过我给忘了,但也差不多,这首诗无非就是告诉我们蜀道非常的难。

在这么一个前提之下,攻蜀战役几乎是难上加难咯。

你以为孤不想一仗而灭蜀?

曹魏不是不想灭,而是做不到啊。很多人都会拿蜀汉灭亡时的人口和兵力做对比,但别忘了,当时曹魏恢复这些人口和兵力也是经过了几十年的休 养生 息啊。

可以说在三国鼎立之前各地诸侯长期连年战乱,北方人口空虚,人口最多的州郡反而是在益州和荆州,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赤壁之战后,曹魏就必须考虑休 养生 息的问题。

更何况曹魏面临的外敌可不仅仅是蜀汉和东吴,还有辽东的公孙渊、北部的匈奴、鲜卑、西域羌族等,可以说曹魏是无法集中主要兵力和物力用于征讨蜀汉。

另外就是地理因素,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可不是说着玩的,那是真难走啊,后面诸葛亮北伐面对的困难,曹魏征蜀汉时也需要面对,粮草不济,再碰到阴雨连绵,不用打自己就完蛋了。

最重要的是蜀汉弱小是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看,在汉末像蜀汉这种能组织10万军队的国家可不弱啊,千万别被时空给误导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