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子钱”这些年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人们一提到随礼,谈虎色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对于”份子钱“,我相信大部分人深有体会。随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是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国庆长假期间,喜事连连。很多人一谈到随份子,颇有微词,却无可奈何。

如今人们手头都有了闲钱,随着商品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直接送钱为全社会所接受,送份子钱成为了祝福新人的方式。

小时候,村里人生活都不富裕。谁家办喜事随礼10、20元就够了,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吃。上中学时,家家户户条件有所改善,物质上涨,人们开始随礼50元。步入社会后,礼金开始涨到100元,尚算正常范围内。

老家的乡亲父老不算特别爱摆酒宴,只会选择新人结婚,孩子满月,老人归西才办,除此之外,一般情况不办酒,浪费食物又麻烦。

婆家那边的风俗不同,他们很爱操办酒宴,喜欢热闹。如:小孩的满月宴,百日宴,周岁宴,长大的逢一生日,结婚,乔迁,创业,买车等,都会请亲朋好友聚餐吃饭。份子钱也从当初100-200到现在的500起步,上不封顶。

10.17号发了一条国庆“份子钱”随礼的信息,没想到,议论火爆,阅读量竟然破10万了,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情况是这样的:10月6号,堂妹在广州结婚,我们一开始想着,我们办酒你来800,那我们还1000好了,结果上礼金时,看到别人都是2000、3000、5000、8000的,立马愣住,吓傻了。商量一番,咬牙加到2000。一方面随礼,一方面还情。叔叔曾对我们有过诸多帮助。

后面陆续又喝了好几个喜酒,前前后后随了好几千。这对于我们这些刚需来说,压力确实有点大。

评论中有人说:结婚份子钱越长越高,对很多人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这种份子钱已由原来的表示变成一种金钱负担。本来结婚是好事,值得庆贺,但是如果一个月要是碰上好几次,真的受不了。

也有人说:我打肿脸充胖子,别人来多少,我还多少就行了,干吗要攀比,自找罪收。说到底,还是我的虚荣心在作怪。

其中有位评论:上海礼金也不少,平时千八百的很正常。关系好的2.3千也给。下个月表妹结婚,我妈包三万。

还有人疑惑:为什么小孩子3岁,或者姐姐41岁都要办酒,觉得不可思议?只能说,各地的风俗不同,变味的“份子钱”早就让大家颇有微词,又不得不被其牵着鼻子走。

其中还有很多广东地区的评论:很庆幸自己是广东人,风俗简单,不攀比。一家人赴宴都是一两百,并且有回礼,红包也是撕了角就返回,又吃又拿的。

这个我深有体会,我来东莞10几年了,大大小小也吃过不少本地酒宴。不管关系多好,最多200,还有小小红包回礼。广东人对待份子钱的态度,简直就是全国“份子钱”的一股清流。

解放时期,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流行送份子钱。那时候结婚特别简单。不兴送份子钱,但是亲朋好友会送脸盘、暖壶等生活用品。

这么多年来,政府一直在提倡简办,现实却是,婚典越办越大,“份子钱”越随越多,早就失去了当初的“原汁原味。”份子钱只是对新人的祝福,并不是说谁给的钱多就是感情好。不能让钱成为感情的量化标准。本身份子钱就带有集资、群策、群里的不好风气。

如今,“随份子”已经成为了一件送和收都尴尬的事。送者需伤脑筋,收者需还人情。随礼本应你来我往,互不相欠,已达到增进感情的目的。

一旦美好的习俗被低俗、攀比绑架,再好的初衷,也会变味。

最后再附上我两天苦思冥想的逃避随礼的方法:

不想随份子,不妨整个国庆,元旦等节假日都外出旅游。

不好意思拒绝的朋友,就选一份礼物送她。可是是一束鲜花,或者一个家居用品。礼轻情意重,怕她不高兴,提前送给她,大不了她结婚你不去参加婚礼就好了。

大家一起凑份子,装到一个大红包里,写上各人的名字。

去年我同学结婚,就是用了这个方法,6个人一起凑了1314的份子钱给她,也挺好。

关系好的朋友,同学,亲戚,提前商量好,大家都不随礼,回礼。只是,这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不计小利,不拘小礼,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