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7-28
01
昨天读公众号“大陆的星辰大海”的文章《爸爸妈妈们,利用好孩子的直觉力吧~》
大陆老师在文中写道: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长们都那么“迷信”学习加减法就是数学启蒙,这可真是一个迷思。”
有一则留言说:因为小学先学这个,超前意识作怪。
我忍不住回复了这则留言。
我也是小学老师,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理解的:
一些家长对“学习”认识并不全面,总以为学习是学知识和技能——知识和技能是显性的,学了就能看出来,比如做口算、背古诗。
但其实学习的背后,最关键的因素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强,理解能力就强,学习学得快,学得好。可思维能力是隐性的,既不能速成,又不容易看出来。
相信有不少家长对这个问题产生过疑问,但是并没有想清楚,更没有去深刻思考,问题背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刚巧读书《听,学生在说:故事里的教育心理学》,书里举了一道数学题的教学例子,我觉得是对这个问题的绝妙说明。
孩子学习的时候,学的是什么,哪些是重点,哪些不可忽视,咱们是不是真的明白呢?又有没有真正抓住呢?
02
把书中的这部分照录于下:
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把传统的“双基”扩充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的数学体验”,数学思想就是数学中的高层次学科素养。数学教育专家史宁中在《漫谈数学的基本思想》中指出,“三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是抽象、推理和模型”。
抽象指以数学的方式表征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现象和事物;
推理指基于一些假设,根据事物和现象的规律,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推导、推论、推断,在此基础上得到结论、命题、定理;
模型是用数学的形式讲“故事”,模型告诉我们若干数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有这样一个案例: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考试中有一道题“周长相同的情况下什么图形面积最大”。这题以前没见过,凭感觉画了几个周长差不多的图形,再凭感觉判断出正方形应该是最大的,于是选了正方形。
考试成绩出来后知道这道题做错了,答案是“圆”。后来听老师讲解这道题,他问:“周长一定,哪个面积最大,这么简单的题还不会做?你们现在给我说说是哪个图形最大?”然后下面的同学齐刷刷地回答:“圆。”
我当时感到非常震惊,一方面怀疑自己是不是没好好听课,一方面又在想既然所有人都知道为什么很多同学还把这道题做错了。
于是我问了周围几个同学,他们告诉我,其实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只不过因为考试后知道了这道题的答案才回答是圆。最后这件事不了了之,因为我也不好意思去问老师为什么是圆,因为毕竟在老师口中这道题“这么简单”。
绝大部分教师会让学生用一根绳子(周长一定)围不同的图形,发现圆的面积最大,这种方法要比记住答案好,但不能体现数学思想。
更好的教学方法是:给学生一个固定的周长,让他先围一个正三角形,量出底和高(不是算底和高),再算出面积,以此类推,算出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的面积,学生会发现随着边数增加,图形的面积也越来越大,而此时图形也越来越接近圆形,当边数增加到无穷多,不就成为一个圆了吗?那么圆形的面积就应该是最大的。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蕴含非常明确的合情推理,是一种很好的数学思想的体会和训练。
在这种思想的启发下,就可能有学生问老师:“有那么多的三角形,为什么只选正三角形呢?”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一定的周长围锐角、钝角、直角、等腰三角形,学生会发现这些三角形的面积都不如正三角形的面积大——这仍然是合情推理。
进而, 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个规律得到一个结论,周长一定时所有的多边形都不如正多边形的面积大。教师如果这样教学的话,教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获得知识的方法,是体现学科特点的学科素养。
以上部分出自《听,学生在说:故事里的教育心理学》
03
这个例子中的“我”,遇到没见过的题,解题的方法是——“凭感觉”,而不是有一定的(即使不正确)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如果他能有清晰的思考,那这道题至少应该把自己画的图形,列出数字,准确计算,得出答案。然而,他只是“凭感觉”。
说实话,如果换了小学时候的我,大概率也会这么做。因为那时候,我几乎不明白学习是什么,更不懂得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时光流逝,长大以后的我,已经做了20年小学教师,面对这道题,我想到的,也不过是用同一根绳子,围出不同的图形,经过比较,得出答案。
所以,看了文中给出的教学方法,我颇为震惊!
作者赵希斌老师总结:
“三流教学教知识,二流教学教方法,一流教学教素养。
高层次学科素养是学科教学中最有价值、最迷人的成分,能够沉淀下来使学生终身受益。有些教师不是不愿意教给学生更好的东西,是他们根本分辨不出什么是好东西。因此,让学生获得高层次学科素养,教师首先必须加强自己对学科素养的理解,以知识为载体而超越知识,让学生学到最有价值的东西。”
我不禁反思, 自己具备这样的素质吗?又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加强呢?
也想和家长们分享: 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做题,更要关注孩子在做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 即使是2+1=3这样简单的口算,也要让孩子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理清自己的思路。
这样的学习,才能更为有效。
这样做,才能够培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