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学习共同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4
新学期,学习共同体建设在学校全面推进,有人支持,有人迷茫,有人反对。人们常说,“恐惧往往源于无知”。如果我们能看清“学习共同体”,也许它并不那么高远,甚至会发现,其实它就发生在我们教学工作的每一天。

学习共同体理念源于日本教育家佐藤学。佐藤学先生对 学习共同体的学校 定义是: 儿童们相互协同合作学习的学校,作为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协同合作学习学校,家长和市民积极参加到学校活动中进而相互协同合作学习的学校。 可以看出学习共同体涵盖一个关键词和三方面的关系。一个关键词是“协同合作学习”,三方面的关系是儿童(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家校的关系。

佐藤学先生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与客观世界(文本)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为了方便“ 对话 ”,空间上,高年级学生应该4人围成一小组。同时为了方便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话语应该是轻柔的,学生的讨论应该是轻声的(此乃“静悄悄的革命”其中一层含义)。

因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对话”,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课堂上,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应该通过“倾听”了解对话,通过“串联”引导和推动对话,通过“反刍”来巩固和强化对话的成果。

为了让“对话”深入,佐藤学先生还提出了“挑战性学习”的概念。他认为,教科书是全体学生应达到的“共有”水平,通俗地说就是要“保底”,而挑战性学习是高于教科书水平的学习,用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佐藤学先生特别强调“ 没有挑战性(Jump)学习,学生无法实现全身心投入学习 ”。

关于教师的协同合作学习和家校协同合作学习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不再赘述。

佐藤学先生提出学习共同体理论已经有超过20年的历史了,应该来说,学习共同体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如果我们在抛开字面的区别,学习共同体的很多理念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一脉相承。

学习共同体提出“协同合作学习”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质上是一致的。学习共同体提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倾听、串联、反刍”与新课程提倡的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没有本质的区别。教师的协作合作学习与近年教师国家提倡的教师工作坊、名师工作室等很相似;家校协同合作学习与当前提倡的家校共育理念也不谋而合。

再看学习共同体与学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他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是涵盖内容的区别。小组合作学习聚焦学生的学习形式;学本课堂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加入师生如”大小同学“般的共同学习;学习共同体关注的不仅是课堂的学习,还包括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学习和家校的协同合作学习。三者最基本的元素就是“小组合作学习”。

前文说,面对改革有的老师迷茫、困惑、反对,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被新名词吓到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早就走在建设“学习共同体”的路上。为让改革走向深入,当前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1. 学习并了解学习共同体。当我们越了解一个事物,就越能看清本质。在阅读佐藤学先生的著作时建议与新课程理念结合起来看,多看相通之处,少被新名词迷惑。

2. 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改变。新课程提了这么多年,大部分老师已经做了许多实践,它与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并不矛盾。当前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做一些“加法”和“减法”。 增加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减少老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增加问题的深度探究,减少枯燥的机械重复;增加学法指导,减少知识灌输;增加专注倾听,减少课堂噪音……

3. 着手研究课桌变动带来的课堂组织问题。如何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合作,学会归纳是摆在老师面前的新课题,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研究,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

4. 老师要学会一些教学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果没有科学研究的支撑,我们很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主观判断中。教学改革有没有效果,要用数据说话。

5. 要防止“穿新鞋走老路”。课桌虽然变动了,但是教学还是老样子,不仅带来纪律上的问题还会带来“脖子”的问题。课堂上从问题入手,在对话中碰撞,在碰撞中提升,在提升中学习。关注挑战性学习(也称飞跃性学习),让每个参与者欲罢不能。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