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校园欺凌屡禁不止?芬兰用一个办法让校园欺凌降了一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5

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造成的后果影响很恶劣: 轻则被欺凌者身心受创伤,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重则年轻的生命瞬间凋零,给家人造成无尽的哀思。

人们在同情受伤害孩子的同时,对校园欺凌者深恶痛疾, 同时也在不断发问:为什么这类校园欺凌事件屡禁不绝? 为什么校园欺凌者虽为孩子,手段做法却如此凶残?

校园欺凌,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和讨论。

随着大众对教育公平和社会伦理的越发重视,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校园欺凌,试图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案。

被誉为全球教育水准最高的芬兰, 就用一个方法让校园欺凌案件狂降50%, 引得世界各国纷纷向其取经,它就是“KiVa计画”。  

Kiva计画是什么?

这项于2007年在芬兰90%中小学开展的计画, 全名为“Kiusaamista Vastaan”,在芬兰语中是“反欺凌”的意思。

同时它还是一个双关语,Kiva的发音 和芬兰语中的“ 善良”很接近,其用意不言而喻。

这个校园反欺凌计画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开发, 得到了芬兰教育文化部资助,涵盖对象包括 1-9年级(7岁-15岁)学生, 主要通过互联网线上线下学习实施该计画。

与通常意义上的期望彻底解决校园欺凌的出发点不同, Kiva计画更强调“ 防患于未然”。

当大众都将重点放在欺凌者与被欺凌者身上时, 有时候旁观者的默许反而成为了校园欺凌的一大帮凶。

图尔库大学在研究中发现, 旁观者是校园欺凌事件中最容易被改变的群体, 只要他们及时上告给老师,或者挺身而出,欺凌行为就会被立刻终止。

Kiva计画就以唤醒旁观者角色意识为重点, 通过改变“欺凌旁观者”的态度、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来共同抵制欺凌。

因为这些旁观者的改变,很可能会在第一时间 去阻止和举发欺凌事件,达到及时止损,以及适时控制的目的。

旁观者不再是被动的证人,他们不仅会意识到自己可能是 下一个潜在的被欺凌者,还能增强他们的同理心 使之成为被欺凌者的保护者。

Kiva计画负责人 Johanna Alanen 表示, “他们必须决定一件事,那就是站出来力挺被欺凌者,还是保持沉默。 不同选择,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但也有可能引领新的局势。”

更注重事前预防

KiVa计画主要分为一般性和针对性两类措施,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开发,主要通过反欺凌课程和情景教学游戏完成; 二是针对个别欺凌事件的应急机制,旨在通过有效干预来终止欺凌行为。

具体策略如下:

7岁、10岁和13岁学生要上约20门课程, 专家可以借此根据不同年龄来定义不同类型的欺凌行为

张贴相关反霸凌海报与标语、提供父母相关反霸凌指导手册, 以协助其建构霸凌相关知识,并能于适切时机提供帮助

要求每个班级都必须制定相关反欺凌班规,每名学生都要签名承诺

使用虚拟邮箱进行匿名举报校园欺凌事件

安排一位受大家信任的老师倾听学生的烦恼,并监督学生的行为

在欺凌事件彻底解决之前,会安排3名专家 负责保障被欺凌者的安全,以及和欺凌者沟通

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肢体语言理解同龄人的感受,增强同理心、学会尊重他人

通过游戏测验方式,以定期了解学生对于 霸凌之认知程度,并由此建构相关课程

通过班级内小组讨论、戏剧表演等活动, 以融入相关反霸凌宣导概念  

更强调欺凌双方协商

就像上面说的,Kiva计画的一大优点就是在校园欺凌发生之后, 有一系列清晰快速的步骤提供操作。

如果学生之间发生了冲突,一名学生通过明确的事件 比如不让他参加集体活动来指责几名同学的欺凌行为, 那么这名学生就可以请求老师召开一次会议,并要求旁观者参加。

参与师生都必须填一张表格, 简述事件经过、确定同意协商的会议时间和地点, 若有需要,还会让接受过这方面训练的高年级学生参加协助。

通常会议的时间会安排在课后,地点是在一个没有人使用的教室里。

会议中,一开始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都有机会发言,让老师判定事实; 之后老师会让双方进行自我反省,如果再发生类似事件,他们应该怎么做。

通过了解欺凌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事件两方彼此期望等, 鼓励双方对进行自我思考,并彼此协调商讨; 最后双方承诺拟定相关处置策略,老师会记录下来,至此会议结束。

欺凌者不需要道歉

可能所有人会有此疑问,但这次会议的重点是放在 “ 发生了什么问题”以及 “如何解决问题”上。 除非自己想要道歉,否则任何人都不用道歉。

因为任何迫于校方压力的道歉都是言不由衷的, 很多人都只是心口不一地走过场而已。

何况这次会议并不是“一审结案”, 除了约定双方的后续行为,校方还会透过持续追踪 来了解与监督欺凌事件是否得到改善, 通常会在之后的特定日期(两周后)召开第二次会议。

若是欺凌者还毫无悔改之心, 学校方面就会采取进一步的强硬措施,并通知父母。

自2007年Kiva计画在芬兰全面实行以来, 校园欺凌案件锐减50%,其立竿见影的效果吸引其它国家争相效仿。

2015年,KiVa计画的第一阶段在 阿根廷、哥伦比亚共和国、西班牙、墨西哥 和智利等拉丁美洲国家陆续实施。 当时因为课程只有英文版,一开始只在双语学校内开展。

其他国家如荷兰、英国、德国、比利时、义大利、 卢森堡、爱沙尼亚、瑞典、纽西兰和匈牙利 也开始尝试把KiVa反欺凌计画纳入教学中。

写在最后

除了芬兰,其它国家也一直在寻找处理校园欺凌的策略。 比如挪威的 奥维斯欺凌防范专案(Olweus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 称得上全球首创的校园反欺凌方案。

它的特色在于从 学校、班级、个人、社区四个核心维度 进行相关策略的拟定与实施。

具体策略包括: 举办社区集会向家长说明受欺凌学生的征兆;

完善的调查问卷,40个问题来检测学生是否经历欺凌行为以及对此的态度;

安排认证培训师(至少1年以上的专业学习)为老师提供指导, 保证10个月内每月最少1小时的咨询服务;

让学生观看影片,以唤起对欺凌受害者的同情心, 定期班会讨论如何防止欺凌;

校长要监督校内食堂、厕所和操场等公共区域的学生安全。

还有“ 其雅克哈反霸凌计画”(Kia Kaha Anti-Bullying Program), 同样也是强调社会和学校共同合作来防治欺凌。

这些反欺凌计画之所以在本土得到支持且大力推行, 一方面是整个国家对欺凌行为的认知和觉醒, 一方面也是有强有力的资源作为后盾,能够研发一套整体性欺凌防治方案。

而根据相关研究发现,整体性的方案更能够有效降低校园欺凌案件的发生率。

正因为全民参与,才会让更多看似“旁观者”站出来有效地去遏止恶行, 也才会塑造一种“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通常发生校园欺凌,大众看得到的往往只有冲突。

但从这些成功的反欺凌方案中,我看到的是, 比起强调道歉,更应该强调的是针对欺凌双方的务实性的解决办法。

态度固然重要,采取正向的措施解决困境、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才能让事情从欺凌双方心里“真正地过去了”。

让很多看上去很“微小”的措施, 去逐渐根除“校园欺凌”这一庞大棘手的问题, 似乎也不难做到,但需要的是往往这个社会中—— 你我他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