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归有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5
1.叶圣陶的文学常识
首先纠正一下,叶圣陶是现代作家,不是清朝人。一般来说,对他的识记考核通常不离下列范畴:

(1)叶圣陶作品的创作手法主要是现实主义,他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擅长创作小说、童话。

(2)叶圣陶的代表作有《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倪焕之》。

(3)叶圣陶的作品擅长描写知识分子灰色的生活。

(4)叶圣陶还是现代最早从事童话创作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5)叶圣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也发掘了大量文学人才,故有“文学伯乐”之美誉。

这些内容识记好了,就基本可以应付考试中关于叶圣陶生平与创作的客观题,至于具体作品分析,就要看你自己的积累和独立分析能力了。
2.项脊轩志的文学常识
一.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特点一是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项脊轩虽然狭小,破旧而阴暗,可它是作者长期生活的地方,在时过景迁,物是人非之时,唯有项脊轩才能唤起主人对过去经历的深长久远的回忆,因而作者自然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这种感情,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特点二为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毕肖。写母亲、妻子是这样,而写祖母尤为出色。作者抓住了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儿的一个感人场面来抒写,令人动容。

二.本文在写景和叙事中,以至情言语点染细节,将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是文章的学习重点,也是难点。光说写景中的抒情。本文前半部分着重写景,借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多可喜”的思想感情,文章先简洁地叙写项脊轩修葺 *** 园的格局,室内的光线、陈设,又写了作者“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情态,其喜不自胜的情感已溢于言表。

更让人可喜的优美动人的景物是:“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间,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项脊轩的环境确实宁静、和谐。人以鸟为伴,鸟以人为邻,逗人无尽的遐想幅月夜桂影图,则更为迷人,把人引进了月白风清,花香袭人的美妙境界。这些无一不是对项脊轩景物的生动描写,又无一不是作者内心喜悦得意之情的抒发,即“至情语言”。作者把情感融化在景物之中,凭借景物的形象诉诸读者,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本文的叙事也是“至情语言”。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是叙事,在事件的叙写中倾吐臫的感受-“多可悲”。作者用亲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造成一种至情至真,如歌如泣的氛围与情调。比如写老妪述说母亲的往事,“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某所,而母立于兹”,“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些似显平淡、平凡的回忆,饱含着作者对至亲刻骨铭心的哀思,“令人长号不自禁”。

对亡妻的怀念,尤堪称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里没有悲哀、悲伤一类的字眼,但悲伤眷恋之情溢于言表,此是无声胜有声!意味隽永:贤妻已死多年,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她,人已死,物犹存,枇杷树是妻子对十拿九稳爱的延续,“亭亭如盖”的绿,誻妻子一片忠贞的爱,这种爱与作者的久远缅怀与眷恋融合在一起,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抒情镜头。
3.文学常识
1、杜牧,字牧之 ,晚年居于樊川 别墅,因号杜樊川 。

与李商隐 并称为“小李杜”。 2、苏辙,字 子由,自号 颖滨遗老,作品集《 栾城文集》;苏轼,字子瞻 , 号东坡居士,与黄庭坚 ,并称“苏黄”,是宋词豪放派代表作家;苏洵,字明允 ,号老泉 ,作品集《嘉佑集》 。

3、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 ,与王填中 、唐顺之 、茅坤 组成散文流派“ 唐宋派”,代表作品《项脊轩志 》《寒花葬志 》。 4、李白,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是继屈原之后的一个浪漫主义 诗人,作品集《李太白集 》。

5、柳永,原名三变 ,字耆卿 ,别称 柳七,奉旨填词柳三变 ,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作的词人,他与李清照 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作品集为 《乐章集》,主要作品有《 雨霖铃》、《凤栖梧》、《蝶恋花 》。 6、辛弃疾,字幼安 ,号稼轩 ,作品集《稼轩长短句 》。

7、黄庭坚,字鲁直 ,号山谷道人 ,作品集《 山谷集》。 8、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 ?。

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古体诗又叫古诗、古风,近体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 五绝七绝,律诗 五律七律。

字数有限定,有五绝七绝 和五律七律 。律诗两句为一联,颔联 、颈 联要求对仗(对偶),偶数句押韵。

9、词,又称曲子词、诗余、长短句 。按照风格可以分为豪放词派 和婉约词派 。

上片又称为“上片、上阕 ”,下片称为“下片、下阕 ”。
4.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桐城派是 清代 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因其早期的重要作家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今桐城文化圈应包括桐城市、枞阳县和安庆市宜秀区等地区),故名。

归有光(1506~1571) 明代 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