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那些当初欠下的,终究要还 !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亲爱的书友,本次我们共读的是月亮与六便士第二部分的内容:那些当初欠下的,终究要还

生活中的我们常常这样,既希望现世安稳,风平浪静,又盼望来点新奇事件,打破单调的安静,带来刺激和兴奋。

在众人眼里,安稳幸福的斯特里克兰突然抛妻弃子,远走他乡,就像晴空万里的白昼突然炸响一声惊雷。大家都精神抖擞地有了谈资,分析、推理和想象被发挥到极致。最终都倾向于同一观点: 这个40岁的男人带着年轻的情人私奔了!

认同这个观点的包括他可爱的夫人,她痛苦、愤怒又嫉妒,求助一位年轻的作家去巴黎把她丈夫找回来。并请他转告丈夫,看在17年夫妻的份上,她会原谅他,只要一切回归正轨。

年轻作家按照他夫人提供的地址,来到了巴黎,见到了斯特里克兰。却发现实情出乎所有人意料:他既没有住在豪华的旅馆里,也没有所谓的年轻女人,他住在一家脏兮兮的小旅馆里,位于巴黎最下三滥的街道上。

跟之前在伦敦的家里比,他简直判若两人,从前整洁一新,稳重端庄;现在胡子拉碴,邋遢肮脏。但是虽然穷困潦倒,斯特里克兰看上去却神采奕奕。

经过攀谈,年轻作家知道了他来这儿的真正原因,让他抛弃名誉与责任的不是什么美人儿,是他想学习画画。

这个真实的原因确实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生活中人们习惯了自以为是,用以往的认知去推测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的武断却常常和真相背道而驰。

40岁的斯特里克兰小时候就想当个画家,可他父亲认为学艺术没前途,叫他去做生意。听话懂事的他选择了妥协,按照父亲给他规划的人生,一路顺风顺水,成了一个成功的证券经纪人。

但他对绘画渴望的热度始终没有消减,在他出走前一年,他终于开始学习绘画,并一直在上夜校,为了更好地学习才来到了巴黎。在年轻作家的眼里,斯特里克兰太荒唐和孩子气了。他觉得他简直中了魔。

这一点斯特里克兰自己也不否认,他说 “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

为了梦想,他变得冷酷无情,可以无视爱情、亲情和众人的谴责非议,可以忍受穷困潦倒和前景黯淡的未来。他的这份直接和狂热让所有人为之惊诧。

惊世骇俗的真相推手居然是兴趣和梦想。这不是一个新鲜的命题,那些作出卓越成就的人往往都是梦想的执着守护者。

世界首富、软件巨头比尔.盖茨,如果不是一直坚守13岁在湖滨学校偶然接触计算机时培养的兴趣,就不能成就他改变世界的梦想。

数学天才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再无条件求学,贫穷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也没有让他放弃对数学的兴趣和钻研,得以在数学领域成就卓著,最终获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成为120年来历史上第1次得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前段时间热播的贺岁片《新喜剧之王》,女主对兴趣和梦想的坚守同样达到了精诚所至的地步,这才有了后来顺理成章的“金石为开”。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梦想的力量的确不容小觑,但在现实生活中,像斯特里克兰父亲这样的家长大有人在。

对孩子大包大揽事必躬亲的中国家长们,这种操作更是常见。

同事的孩子从小就是个乖乖女,听话、懂事又聪明,习惯了顺从被安排好的生活。高考填报志愿时,家长帮着参谋填报了前途大好的医学专业,虽然自己不喜欢,最后也选择了妥协。

大二结束时却因为胆小和晕血,在实习手术时常常晕倒,最后不得不选择更换专业。费时费力费钱地浪费了两年光阴,背后的原因不能不令人深思。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那些当初轻易妥协没能坚守的,都会在某一时刻找上门来。欠下的东西,终究要还!

亲爱的读者,对此您是怎么看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