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6-11
昨天在洪洞人民医院做了一个肠镜。可能是我偏瘦的原因,小肚鸡肠,需要充更多的气,为此做起来更困难,也更难受,简直生不如死。幸亏,那位医生一直在旁边和我说话,主要内容其实就几句话:有点儿疼吧?这儿很疼吧?过了这儿就好了,忍一下哦,这儿肯定很疼,对吧?
这几句话,在医生们看来,就是一般性术语,在旁人看来,也是很简单的几句话。但对于躺在床上、肠子里插着管子的我来说,很重要,因为有人在不断地肯定我的感受,这种肯定带来的效果是:我一边疼得冒汗,一边告诉医生:没事,我能忍。这就是“肯定”的力量。
看似简单的几句话,背后的心理学知识不简单。
平常说到“肯定”,我们往往会和“成绩”联系起来,其实“肯定感受”比“肯定成绩”更重要,但却容易被忽视,因为“感受”看不到,只能用心去体会。这也是“肯定感受”难能可贵之处--凡是“用心”的东西,都不会很差。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肯定感受”很重要。
首先说自己。所有情绪管理的书,有一个共同的核心要点,那就是:先关注自己的情绪,肯定自己此刻的感受,并小声说出来,比如:此刻我很生气、此刻我很紧张等等。这样做的好处是:当你的情绪被肯定、被照顾的同时,理性会取代感性,大脑下一步发出的指令会更科学,而不是凭着冲动率性而为。比如,当和别人发生矛盾,愤怒的情绪将要失控时,花三秒钟肯定自己的感受:此刻我很愤怒。然后再问自己:我是要和我愤怒的情绪对话,还是和眼前的这个人对话?相信这个问题会让自己接下来的言行更理性,而不是更冲动。
其次,对于别人而言,“肯定感受”也很重要。有一本风靡全球的书叫《非暴力沟通》,很多国家还因此成立了“非暴力沟通协会”,有很多人把非暴力沟通的几个步骤写在手上,随时实践。这几个步骤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而其中的“感受”环节,就是肯定对方的感受。当你清晰地复述对方的感受时,他会觉得被关注、被尊重、被爱,然后有了想跟你进一步沟通的愿望。这一点,适用于所有的沟通场合,包括谈判桌、生意场。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在《幸福的婚姻》中,作者提出,保持和改善夫妻关系很重要的一点是:每天下班和配偶进行20分钟减压谈话。减压谈话的要点是:理解先于建议。也就是说,你要肯定配偶的感受。她骂自己的领导,你要跟着她一起骂,她抱怨自己的闺蜜,你要跟着她一起抱怨,你越是这样肯定她的感受,她就会越理性,骂着骂着,感觉自己的老板也不是那么坏,抱怨着抱怨着,反省出自己的闺蜜其实也很可爱。这就是肯定感受的力量。切记,千万不要动不动给配偶讲道理、做思想工作,当思政老师,这除了满足自己的嘴瘾,对改善对方的情绪和你们的夫妻关系,没有任何好处。
再有就是处理亲子关系中,“肯定感受”也是第一位的。孩子摔倒了,你是不是会说“不疼不疼,坚强点儿”;孩子从学校回来,向你诉说受到的委屈,你是不是会说“没事没事,老师也是为了你好”;孩子和朋友发生矛盾,你是不是会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朋友要宽容一点”。父母们,这些话,都对,但效果可能不会太好,因为你没有去肯定孩子的感受。更好地沟通应该是这样开始:“宝贝儿,摔了一跤很疼吧,来,妈妈给你揉一揉”;“我知道你感到委屈,你觉得老师冤枉了你,这让你很难过”;“你的朋友没有理解你,这让你很生气吧,你感到自己没有被信任和尊重,是这样吗”。看好了,这就叫肯定孩子的感受。你一旦这样做了,孩子会感到自己被爸爸妈妈关注和理解,然后有了继续沟通的愿望,也许在接下来的倾诉中,他慢慢会自己认识到应该认识到的道理,或者你再创造机会讲你的道理。总之,肯定感受永远是第一步。这也是古人讲的“舍得”的道理吧:只有先“舍”--感受他想表达的,才能后“得”--表达你想表达的。
说到亲子关系,我想到了伟大的母爱。在这一次做肠镜前,向几位做过的朋友取经,他们共同的感受是:生个孩子的痛苦不过如此。我在做完后,也当场表达了同样的感受,但几位女医生异口同声地说:生孩子比这遭罪多了。那一刻,“母爱”在我的内心有了更感同身受、更刻骨铭心的升华。
同时,我也在想,母亲们,生育孩子这么大的难都受了,这么大的罪都遭了,还有什么苦不能吃、什么罪不能受?特别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少泡会儿网,少逛会儿街,少打会儿麻将,少在手机上追会儿剧,多花点儿时间和精力,学一学正确管教孩子的知识。想一想最近以来接二连三发生的少年杀死母亲的案件,痛心么,十月怀胎,十年养育,最终换来这么一个结局。所以,盲目地爱,带来的是伤害。与“爱你”相比,孩子更需要的是“懂你”。记着高尔基那句话: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
跑题了。搞教育的,三句话不离本行。好了,最后再回到主题:真心感谢昨天和我做肠镜的那位不知名的医生,谢谢您,希望您能给更多的患者带来安慰和健康!同时,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