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读后感第三篇–艾瑟尔告诉我爱有另一种形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0
Dear Jane,

那是一个晴朗的清晨,我坐在从海淀开往朝阳的公交车上,打开微信,你的回信一跃而出,有说不出的喜悦!在篱苑书屋时偶然听到你提到喜欢去圆明园的西区,让我已觉得实属不易,而几周后我们在圆明园的紫藤架下又奇迹般的发现了另一个共同的热爱,就是这部纵跨80年历史的《世纪三部曲》,我还能怎么感谢上苍的厚爱呢?

在十一假期前夕,你告诉我刚刚读完了第二部《世界的凛冬》下册,而我也计划国庆假期期间读完第三部《永恒的边缘》的中册后稍作休整,因为已经有太多关于这本书的思绪积累在脑海里,亟待整理,于是在一来一去的微信交流中我们一拍即合了这个交互书信的约定。你的回信除了从内容上给我带来了思想碰撞的欣喜,本身也是对承诺的一种信守,这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品质,令我尊敬和分外珍惜。

看到你的开篇选中写菲茨,其实有些意外。在我们之前仅有的两次简短的交流中,我们谈到过的沃尔特、卡拉和黛西等第一部和第二部出现的主线人物,也提到过博伊、埃里克等配角,甚至还有施莱彻、彼得神父、伏龙芝等只在某一段情节中出现的代表人物。而对于菲茨——这位第一部中的男主角之一,我对他的印象并不好,傲慢冷漠、腐朽顽固、自私冷血,唯一的帅,还被战争弄得一瘸一拐了,于是便有些不自觉的忽略了他的存在。你竟然首选写他,一开始我真是有些捏把汗,但读完你的完美解析后,由衷赞你有胆有魄、匠心独运!我郑重承认,自己一不小心忽略了这个作者在第一部《巨人的陨落》中塑造得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没有之一!

1914年时28岁的这个贵族青年,从已故父亲那个继承了伯爵爵位和上议院席位,怀揣着复兴传统和旧制序、重回维多利亚时代的梦想,希望自己超越父亲,成就功业,再造帝国辉煌。这是他与生俱来的价值观和自认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用他自己的话说,“ 他愿意放弃他的巨额收入,换回英国回到一个那个简单传统的时代——没有任何人类已知的传统,胜过君主、贵族、商人和农民这种安定舒适的秩序 。”但是历史的车轮让他和他的信仰渐渐走下舞台,就连那座百年的美丽庄园也未能幸免。菲茨的眼泪,不只是为庄园,更是为自己的无奈。当工党打着国家需要和时代发展的名义开动那台挖掘机的时候,我也心如刀绞,同样是一种无奈又无助的感觉遍布全身。所谓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大大提高,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词汇,却如硬币的另一面已经偷偷地挖倒了我们心中的雪松,还有站在雪松下那颗愉悦自在的心。在这点上,菲茨确实值得同情,恍惚间,我甚至觉得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菲茨或菲茨的一面,这个人物太真实,你选的太好!

既然你写菲茨,这封回信我就来谈谈与菲茨一生相恋而又从没能走在一起的艾瑟尔吧。如果说菲茨对艾瑟尔的爱是压抑的,那么艾瑟尔对菲茨的爱又是怎样的呢?劳埃德的继父伯尼真的替代了菲茨在艾瑟尔心中的位置了吗?艾瑟尔为什么那么希望菲茨能和劳埃德握一下手呢?

关于这一对恋人的感情纠葛,作者没有像描写沃尔特和茉黛那样有大量的人物心情活动,相反,更多是让我们看到他们为数不多的几次相遇甚至是争辩,以及一些不经意间就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请读者自己推测,他们的爱到底在与不在。先看两个镜头:一是在第一部中带着邮差帽子的“死亡天使“在阿波罗温矿区一家家敲门发阵亡通知书时,艾瑟尔偷偷对怀抱中的小劳埃德说“ 希望你的舅舅比利没事。。。还有你爸爸 ”;二是战争刚结束时,艾瑟尔在自己与茉黛一起创办的报纸《军人之妻》编辑部里意外遇到了负伤归来的菲茨,“ 她后退了一步,好像有些紧张,撞到了椅子上,坐在椅子里的女人恼火地瞪了她一眼。艾瑟尔咕哝了一句‘对不起’,却并没去看她 ”。从这些蛛丝马迹我们能感觉到,艾瑟尔从未因为被菲茨抛弃而不爱菲茨了,相反,保持着一种精神上的不离不弃。还记得第二部中间部分有一段母子俩有趣的“互讽”吗?——劳埃德质问母亲“ 你怎么会爱上他呢?” 艾瑟尔以牙还牙的说“ 你不是也爱过美国富家女了嘛,她还嫁给了法西斯主义者呢!” ,劳埃德“ 本想反驳,但很快就意识到两者的本质确实没有什么不同” 。是的,21岁那年,她爱上了一个高傲保守而英俊无比的贵族男子,不能自拔;同是在21岁那年,他的心从此被一个虚荣骄傲却又天性率真的美国女孩占据了,再无别人。他们的爱都是那种纯纯仆仆的本能之爱,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因为真爱,所以敢爱。不管菲茨是当年那个潇洒的小伙子,还是后来那个懦弱的老顽固,她都没有改变过。冰雪聪明的她,怎能不知道知道菲茨的梦想是什么?她接受了菲茨抛弃她的选择,且从没有对他怀恨在心。这是艾瑟尔告诉我的爱的另一种形式之第一点——接受所爱之人的选择。接受所爱之人的选择,听起来有些被动,但在这里并不是的,而是自我的一种主动选择。它源于一种对爱人的尊重,在我的眼中这恐怕是一种最无私和最深刻的爱了。只有在菲茨非常过分地对他们已经成才的儿子劳埃德恶语相加时,艾瑟尔才被重重的打击和创伤过,而阿伯罗温同乡人的指指点点根本就没有一点让她屈服或后悔。她那么聪明,又那么勇敢,却从没有对菲茨有过任何的抱怨或索取。任何索取来的东西也许都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只有真正无私的爱和包容才会无怨无悔、长久永存。接受绝并不意味着被动,但它需要一颗无比强大和坚强的心。如果艾瑟尔对菲茨有一点心怀怨恨,她就不会一次次地想让儿子劳埃德与亲生父亲握手相认,更不会跟菲茨说出“ 没有什么比我们的孩子更珍贵了 ”这样的话了。所以,艾瑟尔以这样的方式一直在继续爱着菲茨,唯一的牵挂,就是菲茨“ 能和那孩子握一握手” 。

当然,接受不是没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尊严。当菲茨战后归来,渴望与艾瑟尔“重拾旧好”,拿出宽敞豪华的乡间别墅想要让她和孩子住,艾瑟尔的回答却是不。这是艾瑟尔告诉我的爱的另一种形式之第二点——独立的人格,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好。这种独立的人格来自于从小受父亲为工人民生奔走呼吁的传承,还有在战争期间与茉黛为女性解放事业并肩工作的影响。她拒绝了菲茨,压抑了自己的本能之爱,选择了与自己政治上志同道合的伯尼,投身民生,为打破那些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界限和不公而奉献自己毕生的力量。从第一部开篇的出身于威尔士矿工家庭、做庄园女仆,到在一战中成长为妇女解放报纸的总编辑,成为下议院议员,到第二部的结尾随着工党在二战后的选举获胜而跃升教育部部长,再到第三部时以68岁的高龄成为了英国废除世袭制度后的终身贵族女男爵和上议院议员。这个瘦小而勇敢的威尔士女子的成长是全书的一条暗线,与陨落的巨人和旧时的秩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和菲茨的爱情之所以能够保鲜,就在于她所具备的独立人格,她就是那个敢让菲茨为她让路的“曾经的女仆”。试想如果艾瑟尔当年选择了做菲茨的“情妇”,可能她早就又被菲茨抛弃到九霄云外了吧。

艾瑟尔把自己的经历——包括爱情的不能如愿——转化为一种前进的力量,一生同情社会上的所有弱势群体,努力去打破世界上所有的被冠以所谓道德名义的不公和束缚,从妇女的选举权、工人的福利,到免费医疗保险、女孩的受教育权,以及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同性恋合法化的支持。难怪当80岁的菲茨遇到已经罹患肺癌(别忘了她的矿工家庭出身)、不久于人世的艾瑟尔时,终于放下面具,深情地问她 “你说会不会有来世” 。她说她“ 我不知道 ”,但她坦然地回答菲茨,她也和他一样,“ 没有像爱你那样爱过任何人“ 。 读到这里,我的热泪忽地滚了下来,尽管在公交车上,却怎么也控制不住,只得在人群中低着头不停地擦。在三部曲中,有很多的爱的形式,比如沃尔特和茉黛的不离不弃,黛西和劳埃德的回头是岸,伍迪和乔安娜的阴阳两隔,查克和埃迪的听从内心,。。。相比之下,艾瑟尔对菲茨的爱,却是最隐忍和最艰辛的,也因此是最厚重的。也许每个菲茨都渴望遇到一个艾瑟尔,但我宁愿每个艾瑟尔都不要遇到菲茨!

虽然近日不幸感冒,一边擦着鼻涕一边在键盘上爬格子,心中却充满快乐!谢谢你的关心问候,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如果说还想有什么奢求的话,那就是如果你愿意,可以再配上一曲背景音乐,因为在从怀柔回市区的火车上,你给我推荐了那么多各种风格却富有内涵的音乐,让我大饱耳福。所以,在下一次回信时,请告诉我一首你想配的背景乐曲吧,我会打开蓝牙音箱或戴上耳机,在旋律中倾听你的反馈和心声。

Regards,

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