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陶渊明生性淡泊,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
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二、苏武
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
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三、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 [1] )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
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终年47岁。
四、闻一多
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著名社会教育家、当年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当即通电全国,控诉反动派的罪行。他为《学生报》的《李公朴先生死难专号》题词:“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来!”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闻一多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
“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
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五、介之推
介之推是春秋时代晋文公的臣子,骊姬之乱发生时,他跟随重耳出奔,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备受艰辛,有割股啖君之功,但重耳返国主政后,介之推拒不以功邀赏,而偕其母隐于介休绵山。
晋文公求贤不得,知他是孝子,于是三面放火焚山,逼其出山,介之推母子守志被焚。文公封绵山为介推田,敕令介之推忌日焚火寒食,是为寒食节。
第二年寒食节次日,晋文公素服登绵山至介之推被焚的那棵柳树下置祭,发现此柳竟复活了。睹物思人,念及介之推一生追求政治清明的远大抱负,封此柳为清明柳,将此日定为清明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天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闻一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介之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