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家长微信群点名批评了我的孩子没完成作业,我气的退群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儿童成长心理案例库-97)

如今微信群成了家长和老师沟通的平台,也成了家长可以时刻追踪孩子在学校表现的“魔镜”。

这面“魔镜”的魔性就在于它不仅照见了自家娃的各种“不好”,也照见了所谓别人家娃的各种“优秀”。

不对比没伤害,可是伤害就是这么直接,不断地在这“魔镜”的通道上电击你,直到你崩溃,然后做出各种更“魔性”的行为。

比如,一气之下退出家长群,跟老师私聊讲理了一顿;

比如,回家没控制住情绪,给娃劈头盖脸一顿骂,鸡飞狗跳一晚上。


等脾气撒完,脑袋清明的时候,发现 不只一点儿的后悔

跟娃道歉说爸爸不该骂人吗?可娃的确也没做对,道歉还有损权威;

跟老师解释自己冲动退群吗?可似乎又不好意思,昨天还跟人家义正言辞的发表自己的 育儿 观点,似乎还是不欢而散的……

于是乎,我们有点儿小分裂,有点儿小晕乎。

当然,退群这种概率在家长中还是不多,但是被老师在群里点名,娃爸娃妈们的体验不会少。


今天是我朋友的案例,我们来看看他的困惑:

-----------以下是他的表述--------------

我昨天很生气,退出了我儿子班级群。

原因是,老师在群里@我了,点名道姓的说我儿子作业没完成,在群里批评我,说我不负责。我生气极了,当时就想这个老师为啥不能私聊我,为啥当着那么多家长让我难堪。

之后我就加了老师的微信,单独跟她讨论这个事情,我也跟她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发表了我的 育儿 经。跟老师说了几个来回后,就不欢而散了。

我那一天都很生气,但我表现还行,忍着没跟儿子发火。晚上回去督促他完成了作业,因为不知道怎么跟他谈谈,所以就一直没说什么。

但是我今天有点 后悔退群 ,今后可能有很多学校的信息就会看不到,而且别的家长也可能会笑话我。

更担心 老师对我有看法 ,会不会觉得我不愿意让老师管娃,而且今后对娃也会放任,减少关注,进而影响娃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你能不能帮我分析一下,我这么做是否,接下来我该怎么办?


我跟他交流了我的看法:

首先,问题被复杂化了

现在微信群成为家校互通的工具是必然,老师在群里点名批评家长的做法,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微信群点名也是为了引起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出发点是好的。

当认识到这个出发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更理解老师。

而不是因为自恋作祟,只觉得伤了自己的面子,进而做出找老师评理,甚至退群的不理智行为。


其次,问题是家长的问题

客观的角度上说,孩子没完成作业,老师告知家长,这是我们家长该高兴的,这位爸爸其实也是这么认为的。

那么,这位爸爸因为什么就这么不客观了呢?

答案是“群”,“群里”有很多人,有很多认识的人;

被点名让人觉得丢面子,丢的是家长的面子;

因为触碰到了我们的自恋,自恋受了伤。

当我们在自恋上受伤了,那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使用“ 转移 “这种防御机制。

转移到哪呢?

可能是跟老师评理,或者是找娃撒气,或者是两口子吵架。

当然,这位爸爸是少数选择找老师理论的家长,一般的父母都会选择回家收拾孩子一顿。

其实,无论哪种, 都是因为我们不能真实的面对自己的自恋受了伤

因此,问题是大人的,不是孩子的。

娃们偶尔不写作业,调皮捣蛋等都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行为而已。

但因为环境的因素,认知的差别,让我们的自恋受伤,面子受损,才不自觉地 幻想 孩子应该是完美的,不自觉地把正常当作反常,当作问题。


所以,当微信群里真的被老师点名了,家长们该怎么办?

1.如果发怒,要意识到是自己的面子作祟,处理情绪,等一等再沟通和处理;

2.正确认识,老师只是履行工作职责,微信群只是通知渠道,积极配合老师工作,不知道怎么沟通的时候,就暂时不沟通,回复“收到”。对于我的这位朋友,我建议他去找老师谈谈,争取老师的理解和帮助。

3. 最重要 的是怎么让娃认识到完成作业的重要性,这里需要用上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首先, 描述事实:

今天老师跟爸爸说了,你昨天的家庭作业有部分没有完成。

其次, 询问情况:

你可以说说是因为什么吗?是不会做还是把作业忘记了?

之后, 表达观点:

爸爸认为,完成作业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是对老师传授知识的尊重,是对自己学习劳动的尊重。作业可以不会写,但是学习的态度还是要端正的,你能理解吗?

随后, 提出建议:

提个我的建议,如果今后作业碰到了不会做的,或者在学校里有其他的困难,你可以回来跟爸爸提出来,我会及时给予帮助的,你看可以吗?

最后, 发出邀约:

那么最近一段时间里,我可以和你一起学习,可以一起复习功课、做作业吗?如果你不愿意,你也可以说说你的想法。


综上,我们使用了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把孩子的学习与孩子进行了客观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孩子分析了问题,并给出了建议和提供了支持。

我们都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模式,而非亡羊补牢的模式。


最后,还是那句话, 家长需要自我的成长,用成熟的方式陪伴孩子的成长。

只有这样, 孩子才能在我们身上习得好的经验;我们才不会把自己处理不了的又甩锅给了孩子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