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与李老坐而论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南怀瑾曾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李老,祖籍烟台,定居泰安,教书育人,桃李天下,学佛修行,通晓易经,世家八卦散手传人。

2011年,经师太直接领导陈书记引荐我与李老相识。多年来,被李老的德行、学识、智慧以及善行所折服。大隐隐于市,李老的风骨便是我思慕的完美先哲形象。他具有秦人的勇武、唐人的开阔、宋人的儒雅、明人的刚毅、现代人的前卫,文武兼修,能量与谦逊并存。

李老从武入而师出,创易羽六律锻炼法,被cctv魅力人物栏目专访,师太有幸参与拍摄。

李老曾邀一同回他胶东老家云游。一顿鲅鱼水饺,思味至今。

李老以家乡苹果榨汁代茶,坐而论道。

聆听李老教诲,有问有答。

一、能量与变化

我:生命的能量来自什么?

李老:生命的能量来自“静”。为什么我们忙碌到夜里就要睡觉呢?因为人需要静态,不休息是不行的。冬眠的蛇、不动的龟,都蕴含着大能量。生命在于运动,这个运动却是消耗能量的。你要处理复杂困难的事,一定先要静下心来什么都不想。越困难,越要静。

我:世界上有不变的东西吗?

李老:世界处于变化之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凡是好的大家都希望它不要变,像人类的感情、年龄,我们都希望爱河永浴、永远青春等等。但是天地间没有不变的事物,变是当然,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功业见乎变”。第一等人晓得下一步是怎么变,便领导人家跟着变,永远站在变的前头;第二等人是应变,你变我也变,跟着变;第三等人是人家变了以后,他还站在原地不动。善于捕捉“变”的人都会成功。

二、平常心与势利眼

我:富在深山有远亲,杯杯先敬富贵人。怎样看待人的势利?

李老: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人势利,其实很正常,人与人的交往,人际事物的交流,势利是其常态。纯粹只讲道义,不顾势利,是非常的变态,有点反人性。因为物以稀为贵,所以道义就显得非常可贵。看透不说破,保持平常心就好。作人做事要留余地,好事、便宜不要多占,多占会有麻烦的,所谓“知足者富,贪求者亏”。处富贵中时,不以养而伤害自己。相反地,在贫贱之间,“不以利累形”。

三、施惠与受恩

我:如何修行?

李老:所谓修行就是修正自己。如果你以宽阔的胸怀容纳一切、包容一切的时候,你就不会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能经常查找自己的缺点,能不断地去掉我执,这就是修行。凡事不要只考虑自己,要为对方考虑。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自爱,你才能够自在。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不要总是怨天尤人,不要总是挑别人的毛病,看别人不顺眼,不要总想去改变别人,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会随心转。一个有思想信仰的人,他的成就绝对不同,一个人没有什么管到自己的时候,很容易就是失败的开始。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错了的,责备人家时,不要像对自己那么严肃。这样处世作人,怨恨就少了。相反的,一个社会风气到了乱的时代,往往是对别人要求重,对自己要求轻,要求别人特别严格,原谅自己轻而易举。“施惠勿念,受恩莫忘”,这两句话都是佛家、儒家、道家的精神。帮忙了人家,好处给了人家,心里记都不要记,要丢掉。“受恩”,得人家一点好处,要永远记住。

四、福报与德行

我:怎样才算有福之人?如何才能有福?

李老:德行高的人必是有福之人。行善才能积德,厚德方能载物。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德高鬼神敬,德为福之源,德为福之基。修德即修福。

五、德行与孝道

我:德是福的土壤,那什么是德的土壤?

李老:百善孝为先。“孝”是会意字;上面是“老”字头,下面是“子”字,意思为祖先与子孙的关系,即祖先与后代为一体,“孝”是没有代沟的,祖先代表过去,后代表示未来,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本是一体。古圣先贤们的经典著作都是教我们如何做人;而做人的第一步即是从孝做起。中国儒家文化的思想基础建立在孝道上,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参著《孝经》十八章专论孝道。西汉武帝用大儒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实行“举孝廉”之制。“举孝廉”是把孝顺廉洁之人推举给朝庭出仕做官,并把曾子所著的“孝经”做为士大夫们的必读之书。古人云:“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真正的孝顺之人孝和顺也是不分的,做到孝,你凡事也就顺了,你的德也就慢慢积累了。

六、命运与前途

我:至今事不多成,局面狭促,如今又面临人生转角,我该如何抉择?

李老:实在不知怎么办时就顺其自然,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前提是要好好修行,生活处处有禅机。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做到孝,多积德,多厚的德就能走多远的路。

我: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这还不简单吗?

李老: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你的吃饭睡觉能做到和我一样吗?我吃饭就是吃饭,从不起心动念,只是感恩农民的辛苦,感受饭菜的香甜。你可能会考虑和谁吃?去哪吃?吃什么?怎么吃?心念一起,禅机就破。睡觉也是困了就睡,不要辗转反侧、思绪万千。佛家讲: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