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论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1

包世臣在书法研究中,结合多位君子的见解,提出了独特的书道理论。他认为,右军王羲之曾强调笔管作为将军,控制着书法的精髓,必须保持稳定。小仲的书法技巧中,将笔管放置在食指中节上,通过大指和名指的巧妙配合,使得笔管稳定,形如握卵,笔锋随着手指灵活转动,这正是古人所谓的“双钩”技法。


苏东坡曾言:“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一观点体现了对笔法灵活性和力度的把控。仲瞿的方法强调笔管向左倾斜,利用逆势,使虎口平覆,借助筋肉反纽的力量,即所谓的“悬腕”。这种姿势有助于增强手腕的灵活性和笔画的力度,正如古人所传授的技巧一样。


对于实指虚掌的传统说法,包世臣解释为并非紧握笔管,而是让小指辅助名指,保持适度的力量。小指的参与对于保持笔势的稳定和力量的传递至关重要。山子的方法则将笔毫平铺于纸上,这与小钟的理论相似,但要实现这种效果,必须结合仲瞿的倾斜技巧。


仲瞿的技巧在侧、勒、策等书法基本势态中展现出巧妙,同时对于弩、[走+翟]、掠、啄、磔等锋芒变化的控制也尤为关键。书写过程中,手指的姿势决定了笔锋的力量,尤其是在小正书这种紧凑的画形中,转换笔法尤为重要。自柳少师之后,能工巧匠难觅,足见这一技艺的高深和独特。


扩展资料

包世臣(1775一1855)安徽泾县人。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嘉庆二十年举人,曾官江西新渝知县,被劾去官。包世臣学识渊博,喜兵家言,治经济学。对农政、货币以及文学等均有研究。28岁时遇邓石如,师从学篆隶,后又倡导北魏。晚年习二王。自称:“慎伯中年书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北魏,晚习二王,遂成绝业。”自拟为“右军第一人”,自负之极。包世臣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通过书论《艺舟双楫》等鼓吹碑学,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影响很大,至今为书界称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