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头镇的经济发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9

潭头镇山多地少,“九山一水一分田”是当地的形象写照。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为省定贫乡。从80年代开始,相继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大力开展山地农业综合开发,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山脚种稻蔬,山腰种茶果,山顶戴绿帽(造林)。潭头镇深入贯彻中央扶持“三农”政策,落实鼓励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调动农民垦荒种粮的积极性,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2006年全镇粮播面积达1.79万亩,比2005年增加0.3万亩,增加粮食产量130多吨。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标准、高产、优质茶园比例逐年提高,2003—2006年改造低产园1.1万亩,其中,新植黄旦、台茶、黄观音、金观音等茶叶新品种2100亩,建设标准园7500多亩。低产、老化、劣质李园逐步得到更种换种,仅2006年就换种皇后黑李300亩。新优特蔬菜、果瓜等短平快经济作物比重进一步扩大,耕地复种指数和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在大庄、棠溪建立了短平快蔬菜生产加工集中村,在建柄、西洋境建立西瓜生产基地,在南岩、西坑建立太子参、淮山生产示范片,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重点扶持了棠溪云海等一些竞争力强、覆盖面广、能带动的茶叶加工企业,2006年“云海”商标茶产品通过QS认证;以棠溪村特种茶加工为中心,生产的“囡儿春”等茶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惠及全镇1万以上人口的就业生活问题。
助农民增收增产
潭头镇委、镇政府针对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抓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引导农民和下岗工人积极发展养殖业,并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的种养效益,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潭头镇委、镇政府针对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抓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引导农民和下岗工人积极发展养殖业,并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的种养效益,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潭头镇委、镇政府针对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抓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引导农民和下岗工人积极发展养殖业,并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的种养效益,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注重提高科技含量
潭头镇十分重视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聘请农业专家到农村中去开设科学种养标准化生产技术讲座,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管理水平,指导农户生产高产、质优、环保的农产品。该镇先后建成38个养猪、养鸡示范基地,大大带动了农户发展养殖业生产的积极性,涌现出一大批投资农业的养殖大户。其中,生猪年出栏300头以上的专业户有14户,鸡年出栏1000只以上的专业户有16户。潭头西竹土化鸡场投资150万,日产鸡蛋5000斤,年产值720万元。潭头中英鸡场是一对下岗工人夫妇创办的以生产本地鸡蛋为特色的蛋鸡场,投资150多万元,占地60多亩,蛋鸡存栏5万多只,日产蛋3000多斤,年产值500多万元。北兰村的李承汉种猪场存栏母猪100头,年出栏量1200头,年产值160万元。北兰村的农户邓永进实行种养立体化,猪场存栏量320头,鱼塘面积200亩,年产值250万元。据统计,去年全镇生猪出栏量4万多头,禽鸟出栏量99万只,养鱼面积3000多亩,饲养耕牛3000多头,产值达12300万元,比前年增长了12.3%。镇十分重视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聘请农业专家到农村中去开设科学种养标准化生产技术讲座,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管理水平,指导农户生产高产、质优、环保的农产品。该镇先后建成38个养猪、养鸡示范基地,大大带动了农户发展养殖业生产的积极性,涌现出一大批投资农业的养殖大户。 潭头镇以改变当地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大力推进“年万里”路网工程和农村水利“六千”工程建设。新建了潭头中学师生食宿综合楼,改造了渔溪洋、东坑、高岩三所小学危房,硬化了太逢学校操场,改造了半坑小学教学楼等,农村义务教育设施得到逐步完善。新建了枢洋、汾洋、富罗坂、上坪洋村委会、镇区老人活动中心楼等。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极大提高了农村供电质量。电话通信使用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移动电话信号辐射行政村率达100%。省定贫困村--半坑的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后柘少数民族“造福工程”搬迁基本完成,东坑头“造福工程”搬迁已经起动,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