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书的三弦书的规则及流派风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三弦书在清中叶以后比较繁荣,主要采取摆“皇会”的办法,亦叫会书(相当于现在的会演形式),即“三皇会”。
三弦书艺人供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为始祖,逢三皇生日,艺人们聚会、搭棚、焚香敬神,演唱三天。大会由老艺人筹办,向各名“班子”和艺人发出请帖,被邀请的人要向皇会交纳一定的礼款,作为开支资金。皇会按参加艺人的水平分为“头棚”、“二棚”、“三棚”进行演出,并聘请有名望的艺人和秀才以及有名望的地方士绅参加,对演出的曲目进行鉴定。这些人也有分工,有专管曲目的,有专管唱腔音乐(包括伴奏)的,有专管词曲结合和表演的,分别称为“社管”、“社论”、“叫音”、“听字”等等。被大会评为一等的,等于中了“状元”,给予奖励,叫“挂红”,挂红的艺人在社会上和艺人中间享有崇高的荣誉。如表演不好,有别字、错字、掉板、荒腔等情况就要受罚,发现唱词过于文雅或粗鄙的字句,就会得到严厉的指正。 三弦书的唱腔分铰子腔、鼓子腔两大类型,各有细曲,要求严格。
铰子腔里有“三腔四送”(又叫“三挑四送”),是三弦书开唱时采用的唱法之一。第一腔是“行腔”,是全段第一句的起腔,演员唱完第一句唱词前四个字后,行腔分别落音为“5”。第二腔从头唱起,到第三句唱词的第四个字,乐队接唱后三个字,行腔落音为“1”。第三腔是唱完第四句唱词前四个字后,有一个行腔落音“1”,唱完三个字时,伴奏人员紧接后一字行腔三次落音为“5”,与第一腔相同,这后三个字乐队接唱行腔称为“够送腔”,间奏后从头再唱前四句唱词,接着转慢板行进。开唱时亦有艺人省去引腔从二腔起,经三腔到“够送腔”。
扬腔又有大、小扬腔、文武扬腔、送扬腔之分。演唱者到一定地方时,常与伴奏者用哼啊、咳呀或哎、啊来相互接应腔,艺人称之为“二话”或“应口”。唱腔有时起得很高,常以上方五度、六度、八度起腔,托音很长;但也有一放即收,短促有力的;根据内容的需要可任意变化,它既可烘托气氛,又可使演唱者有喘息机会,或在“扬腔”之后交换铰子、鼓子,转入另一唱腔。
大扬腔用来表现男性,前面必须加“哈哈”两字;小扬腔用来表现女性,前面必须加“咳咳”两字。
送扬腔多在铰子腔里大段唱词的中间使用,宜于在情节处于高潮时来烘托气氛,同时可使演唱者得以喘息。
此外,另有叹腔、小叹腔、送铰子腔、哭扫板、栽板等不同唱法。总之,铰子腔适于叙述故事,它的唱腔变化多,容量大。三弦书中、长篇的唱腔结构,多采用铰子腔——鼓子腔——铰子腔结束。
鼓子腔的曲调缓慢,宜于抒情、诉说,其可塑性很大,既可用于表达悲哀之情,也可表达欢快的情景。属鼓子腔一类的有:
翠梆,由宛梆里的“铜器垛”衍变而来。
乐中趣,鼓子腔里的主要唱法之一,为徵调式。
大过轿,在鼓子腔里多用于大段叙述。
另有大口鼓子与小口鼓子之说,是因人物及情节、感情的不同而采用的不同唱法。
总的来说,三弦书的旋律是由高到低,尤其“三腔四送”和其它拖腔更是如此,这一特点是三弦书唱腔音乐的一般规律。艺人在演唱时比较灵活,他们往往采用半说、半唱或采取压缩节奏、扩展节奏的方法,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节奏(板式)变化。
三弦书在板式变化上有慢板(中速稍慢)、二八板(中速)、二六板(稍快)、流水板、快板、飞板快速及紧打慢唱之分,另外还有叠板、截板、煞板。一般说来,由慢到快是三弦书板式变化的基本规律。铰子腔的起腔多在眼上(即弱拍),而鼓子腔的起腔多在板上(强拍,又叫顶板),但有时不尽如此。
在板式结构上,多以铰子腔开始,中间转为鼓子腔,最后转入铰子腔,经二六板、快板结束,这是常用的板式结构。根据内容的需要,有铰子腔接鼓子腔结束,或只用鼓子腔一直唱到底,段子《卖丫环》即如此。
除上述两大声腔之外,尚有摘花落、清江尾等单曲曲牌,多为吸收地方小戏或兄弟曲种的曲牌,在特定的情景中使用。 期的三弦书是自弹自唱,伴奏乐器是三弦、脚蹬木梆击节,为死品和音,不论唱高唱低都是用三和音伴奏。老艺人教徒传艺时就是让学徒用左手食指按住三弦之老关品,口念“君在正,臣在中,黄瓜瓠子韭菜葱”。
三弦的定弦方法,传统为“5-1-5”。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有女声唱腔和乐队新生力量的充实,逐渐改死品和音的伴奏为随腔伴奏,三弦的定弦也有了“1-5-1”的定法。
演奏的前奏音乐叫盘头,因声腔不同又有铰子盘头和鼓子盘头两种;根据曲(书)目的需要,盘头则有长有短。此外,在唱段里还有诸多各不相同的间奏音乐,艺人称为“大过门”、“中过门”、“小过门”,还有当做压板用的“大游场”、“小游场”,多用于唱段中间对话、对白的地方,使音乐不断,形成唱腔与伴奏音乐的连贯性。
三弦的主要伴奏者三弦手,艺人称之为“弦子架”,他不仅要伴奏,同时还承担着递二话、接腔(伴唱)以及与演唱者交换感情、插科打诨的任务,有时还在不同情节里担负几种配角的说白和演唱,使演出生动活泼,形成满台热。
三弦书由自弹自唱发展为一人唱、一人伴奏以后,便有了打击乐器(同时又是道具),即铰子和鼓子。铰子即小铜钹,上系红绸,左手拿铰子,右手持筷子敲击。在唱腔中间,除快板、紧打慢唱铰子随腔击拍外,一般都不击铰子,多当道具用,遇小过门,或在拖腔间加空击之。
鼓子又叫八角鼓,用蟒皮蒙面,下系红缨长穗,左手持鼓子,右手用五指和手掌击之,其法有敲、打、弹、震、推、拉、摇、搓等。它在“鼓子腔·前奏”里,或较长的间奏里同铰子一样,随曲调的节奏击之。由于八角鼓有鼓有铃,可击可摇,又有长穗配以身段表演,其变化多样,是一种综合打击艺术。在演唱中间可轻摇鼓铃以节歌,也可用手掌击鼓面,通常击在弱拍上。早期的三弦书艺人还有用醒木的,现已无人使用。 三弦书的总体表演风格质朴谐趣,火爆泼辣。因有文段子和武段子之分,唱表中则各有侧重。唱才子佳人,针线笸箩类的曲(书)目为文段子,其唱表如小溪潺潺缓流,似闺秀描云,活泼风趣,朴素细腻。常用的身段有小云手、挽手花、打转身、蹉步、移步、划步等。唱侠义类、公案类的曲(书)目为武段子,其唱表如大河奔流、蛟龙出水,豪放激烈、泼辣洒脱。常用的身段架式有单云手、双云手、云手漫顶、跨虎式、荷叶掌、虎换拳、弓箭步、跺泥等身段。一些炽热的武段子,其动作幅度大、架式硬、节奏强、力度重,表演起来,那拳脚的劈啪声、铰子红绫的鼓动声、架口的呼应声,交织在一起,往往是惊心动魄,气势磅礴,此风格实为河南其他曲种所难以比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