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如题所述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数学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我们应该积极寻找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整合点,来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认为,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比较容易。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使用使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遥远变咫尺,大大增强了表现力,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新颖独特的思维,从而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而达到前所未有的思维效果,为数学这一“思维的艺术体操”提供崭新的“表演舞台”。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上的应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而且可以大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能使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主体性得到加强,并且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学中,教师创造的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可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鼓励,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使学生在充满情趣与快乐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合理组织画面,配以动感,不仅可以传播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可以变静为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部分知识,制作课件时,可以设计一拟人化的小动物,咬着一根绳子把它围成一个长9 厘米,宽5 厘米的长方形,问学生: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利用计算机动画和丰富的色彩,使它灵活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感知,让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四条边的总和,此时,计算机屏幕上的小动物咬着绳子,把围好的推向重新展开,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周长的确是这四条边的总和。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的核心任务。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逻辑抽象思维三个阶段。小学生的思维还基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必须通过恰当的媒体,以形象手段将新知与旧知或各知识点合乎规律地联系起来。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富有启发的感性材料,并把它和教师的语言描述结合起来,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1、以“美”激活思维
利用现代媒体的优势,创设美的情景,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突破时空限制,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例如在圆锥认识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圆锥体,然后把圆柱体上面逐渐缩小,一直缩小到成一点,这时圆柱体就变成一个新的形体——圆锥体,在动画过程中配以音乐,通过这种手段,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学生清楚地看到圆锥是怎样由圆柱转化而来的,既为后面的体职作了辅垫,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联想思维,运用画面和知识自身的魅力,引“生”入胜。
2、以“动”优化思维
课堂狭小物理空间的限制和数学文本的静态呈现,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不能形象地展现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表现出事物之间的发展变化过程。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生成一个动态演化的生活情境,从而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使学生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正确把握演变中的事物,掌握其内在规律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有两个小朋友比赛跑步,路线如下图所示,问:哪个小朋友跑的路程长?学生如果仅凭肉眼的观察,他们会非常肯定地判断:上右图的小朋友跑的路线长。这时教师借助电脑的动态演示,让两个小朋友沿着各自的路线跑一跑,并且把上右图中凹进的每条边分别拉到长方形的长边和宽边上,这时学生惊喜地发现:上右图的图形和上左图的图形一模一样,从而很直观地得出:两个小朋友跑的路线是一样长的。
3、以“创”发散思维
根据学生思维训练的技巧和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思维策略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与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用创设情境、以境生情、观察对比、设置悬念的方法,使教学在富有兴趣,接近真实的背景中,通过设问、难点的形象直观再现和问题的解决,实现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