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型”分述之聪慧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二、聪慧型——想象世界的探索专家

聪慧型用直觉思维感知事物,在想象世界里翻飞腾挪。

人类因它而伟大,想象的翅膀让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推向高潮。直觉思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思维模式,是几千年文明发展的承续。虽然它来自古老的洪荒年代,但在当今人类思维中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如此,即便是人类生活的幸福指数,也少不了它作为重要基石。

《荣格自传》中有一段话描写荣格七八岁时候的一件事:“在这堵墙的前面有一道斜坡,斜坡里埋着一块突出的石头,这是我的石头。当我一个人的时候,常常坐在上面,胡思乱想:‘我现在坐在石头上,石头在我下面。’但石头也能说‘我’,也能想:‘我躺在这道斜坡上,他正坐在我上面。’于是问题就来了:‘我是那个坐在石头上的我呢,还是上面坐着他的石头呢?’这个问题总使我感到茫然,我总是站起来,弄不清谁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直没有弄清,一种奇特的、怪有意思的黑暗感伴随着我的疑惑。但有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块石头和我有某种神秘的关系,我可以在上面一坐好几个小时,被它提出的谜一样的问题逗引。”

一块石头就能遐想万千,聪慧型就专干这事。

聪慧型特质

1 、想象力丰富 VS 想多做少

从小就富有想象力,喜欢让思绪静静飞扬。玩耍时极易进入泛灵状态,一石一木皆成玩伴,很容易就进入奇幻世界随意挥洒。跳跃的思维,往往让他们的话语不着边际难以被他人理解。墙面上的水渍、湖面上的波纹、阳光照耀下的斑驳亮点,都是他们最美妙的想象素材。

用幻想弥补生活不足是他们的长项:想买的小汽车没有得到,想象已经拥有,用两个手指头代替,照样玩出一番汽车大战;别人有漂亮衣裙自己没有,会告诉对方爸爸已经给我买了,边说边想象自己就是穿着美丽衣裙的公主。

上学后容易坐在课堂里发呆,人不动神已飞是他们的常态。当然,若老师谈吐幽默有趣,他们也会被牢牢吸引并非常投入地参与学习。做题时喜欢有自己独特思路,因为他们总会从旁人没有顾及的角度切入。若是喜欢写作,文章就能神采飞扬,他们的遣词造句以及文章的奇巧构思有时会让老师大跌眼镜。他们自己也会感觉不可思议,好像有只魔术手不知从自己头脑哪个地方掏出来这些美词妙句。但跑题也是他们的长项,总是感觉那些别扭的要求似是而非难以准确把握。

成年后的聪慧型继续在想象世界里发挥作用,写作、表演、绘画、各种文化艺术工作,创造发明等,这些工作岗位让爱幻想特质如虎添翼;但若机遇不当,误入无法展开想象翅膀的岗位,内心就会非常压抑,即便外界看起来地位不错收入颇丰,依然让他们难以发自内心地开怀。他们头脑中奇思妙想不断,就如白日梦。梦醒时分,也就抖抖衣袖潇洒离开那些从小就盘踞于他们头脑的美妙梦想,无奈地面对现实。

有报道,称有一个中年男职工,经常对老婆说要去开个炸鸡店,还非常细致地描述每一个细节和步骤,但一说三年却未动一步。后来又说自己去养鸡,让老婆和家人去做炸鸡,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商业链条,盈利就能更多。说了几年,却依然站在原地未动。这就是典型的聪慧型性格特质,如果不理解,身边人就会觉得这种人不可理喻。

如果工作时间不能让他们放飞想象,只能业余时间弥补,书法、音乐、钓鱼、下棋……这些都能让丰富的想象力透个气。

若连这些也没有,就会迷恋电脑游戏、抽烟喝酒等容易让人上瘾的事。上瘾时大脑进入阿尔法波状态犹如被催眠,轻松舒适、云淡风轻。此时,若用四型人格理论解读,就是进入了聪慧型状态;若用佛洛依德人格结构理论解读,就是进入了本我世界。想入非非,白日梦一般,身心愉悦,也就消除了工作的劳累和生活的无奈。

2、创新能力强 VS 易无中生有

聪慧型孩子往往言语不多,甚至比一般人说话要晚。爱因斯坦三岁多还不会讲话,七八岁语言还不是很流畅。他们思考问题时脑内往往会有很多画面,或者是丰富的感觉,此时位于左脑的语言中枢对大脑的刺激就会变弱,语言速度就会放慢。说得慢就跟不上人际交流中的节奏,长此以往,他们的话就会变少。输出少但内在生产却极其丰盛,它们存在大脑里没经过客观事实验证,最终自己也搞不清脑海中自动播放的“小电影”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所以,儿童的谎话大多数时候只是想像而已。

长大后的聪慧型思维依然跳跃,听别人说话经常选择性吸收,只听自己认为的重点而难以明白他人认为的重点。

社会化过程中,聪慧型过于跳跃的思维常常不被他人理解甚至被否认。他们自身理性的增强也常常打压自己的聪慧型特质,否认跳跃性思维。但“堵”的做法只能让聪慧型更加跳跃,只是比童年更会选择场合,什么时候可以放松些让思维飞,什么场合必须将聪慧型跳跃思维看管好,集中精力理解他人述求。

若不从人格理论去理解,就会认为这种人爱说空话、假话,话语中水分多不可靠。

到了老年,由于自我“看管”能力减弱,说话的人也越来越少,很多这种性格特质的人就会像儿童一样,跟着脑海中出现的一幅幅画面,将虚假和真实混为一谈。以为是真实发生过的,其实只是想象的虚幻。

这种特质运用得好就是创新,思维跳跃才能出现非常规思路。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总是牢牢关注他人的重点而缺乏自己的重点,创新也就难以发生。互联网时代大行其道的跨界思维就是聪慧型跳跃思维的具体体现。

3、高专注力 VS 易自恋

这里的专注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注意力集中,而是沉浸其间,达到忘我的境界,是聪慧型在思维上的一种特质。

进入这种高专注度状态时,很容易被外界突然的响声所惊吓,就像人在半睡眠状态,一个响声就会把人惊得半天才能缓过神来。实在是因为入得太深,不由自主地将手头事情与内在精神合融为一体。

孩子生来就是满满聪慧型,其它几型随着年龄慢慢发展,所以他们更容易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中而表现出被惊吓状态。

聪慧型的任务就是跟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那些东西打交道,所以必须要入得深才能进得去,好比是大房子的庭院深处。而现实型正好相反,是坚守在门口、时时警惕的一种状态,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就可以让自己有所反应,所以不会被一般的声音所吓到。

聪慧型儿童不管做什么都很容易沉浸到自己感觉里。看本书,不由自主就成为了其中一员,共同演绎书中故事;洗脸刷牙这么简单的事,他们也能乐在其中,对着镜子发呆,让自己在镜子世界里神游,抑或在脸盆不多的水中,发现趣味无穷的水晶宫;读书后,面对难题也会很投入地去解,但前提必须是自己喜欢钻研的知识……看起来,他们做事经常磨叽磨叽,总也不能干脆利索,其实他们专注得很,只是早已忘了外面世界,浸入到由自己内心构成的温暖而变化多端的白日梦乡里。虽然儿童阶段这个特点都比较突出,但聪慧型性格孩子比一般类型的更容易进入沉浸状态,叫他都听不到,好像耳朵挂肉店忘了赎回。

入得深入得时间长而且经常入进去,就容易自恋。其实自恋就是聪慧型对自我的评价,纯粹从自我感觉出发的评价,习惯上是指不客观的对自我的过高评价。

自卑、自信、自恋,这三者是处在同一线上不同节点的自我评价结果。

自卑,是缺乏自信,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它低于客观评价。自恋,过于自信,感觉自己无所不能,它高于客观评价。自信,则是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之间一个平衡,它是接近客观的。外界说我十分好,自己心里明白也就七八分;外界评论八分坏,自己心里明白也就三分欠缺,它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但是作为儿童,他的自恋却是敢于接触世界的一个基石。任何人的成长,都是依循自恋到自信这么个过程,因为人生下来就是自恋的。饿了就哭,一哭就有人给喂食,世界都围着他转,最高境界的自恋就如此,认为自己能操控整个世界。

聪慧型性格强大的孩子,要说服他,很难用道理,可以用“忽悠”法,用“童言童语”法,用“绘画法”、“游戏法”等等有趣的形式(参见“沟通方法”一章)。否则,孩子在指责、抱怨、批评面前,很容易把那颗自恋但又非常柔嫩、胆小、脆弱的心给缩回去,为日后与社会脱节埋下隐患。

成年后的聪慧型要成为社会一份子必须要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也就是性格中现实型比例一定要足够。到底多少才是个够,这是很个性化问题,就如做菜到底放多少盐,要根据个人口味还要根据菜品特点才能确定。否则就有可能碰到困难就逃避,缩回家里不敢走入社会。

这种现象,物质匮乏年代不多见,如今物质富裕了倒是随处可见。啃老成为一族,不是没有道理。

聪慧型比较强的成年人,一有机会依然喜欢沉浸在一个人的温柔乡里,没有危险、没有磨难、没有压力,轻轻松松、舒舒爽爽。沉浸不仅为了逃避外在世界,有时也为自己得到乐趣。钻研一个学问,探索一个思想,研究一个性格……有时候,就是打打游戏,看看书也能乐不思蜀、沉浸其间。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感觉就更加强烈,能达到忘我境地。

这种性格的人属夜猫子喜欢晚上工作,万籁俱寂,灵感绵绵流淌,如小精灵苏醒活力四射。白天嘈杂声四起,世俗干扰了伊甸园,灵感也如晚霞过后黑暗绵延,沉浸也就很容易被打扰。

他们做事,要不懒散地不愿动,要不就特别投入沉浸在当下毫无怨言。

聪慧型的自恋成年后一般都转入了内在,以避免被他人否认。平日里不同意他人观点,一般不会当面争辩,因为他内心有很高的自恋度,总觉得自己内心的道理是对的,不屑与他人争。这和现实型喜欢争辩的表达方式截然不同。

4、活在当下 VS 缺乏时间观念

活在当下,意味着放下过去和将来的恩恩怨怨和各种担忧,是现代人的追求,这样就可以有更多幸福感。其实,这种生活态度就是每个人聪慧型性格的内在需求。

回避,是聪慧型对待烦心事的一大法宝。碰到不开心不顺心,能回避必然不面对,能顺手将它们丢到一边,绝不拿到面前仔细瞧瞧。于是就看到他们时常活在当下的快活样子。

刚刚被父母责骂,脸上还挂着泪珠,转眼看到蝴蝶在金色阳光里飞翔,思绪立马就被带到那美丽自由的仙境。

滴答滴答转动的时间,对他们来讲很陌生,怎么也记不住时间老人各种约定。,“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聪慧型世界里,时间被拉长甚至停滞、凝固。就像有人极度疲倦酣睡不已,一觉醒来大呼:哦,怎么一闭眼一睁眼就到了第二天黄昏?专注于某件事情时,时间犹如白驹过隙眨眼就走了。

家长对这类孩子很头痛,你急他不急,你发火他还觉得很奇怪。当然,此时的大喝一声,对他们很管用,从想象世界被棒喝一头,人间的时间也就随之到来。但是,他们依然不明白,为什么要棒喝我?世界是和平的、温柔的,怎么突然变得如此险恶?害怕、恐惧很多时候也借机附着在他们身上。

我接触过一个初中女生,从小就是体育健将,长得也是人高马大,很有女汉子气。但她自己却说,很多时候心里会很害怕,总觉得街道拐弯处有一双眼睛在盯着她。

跟她母亲一起回顾女生的成长,问题就是出在小时候过多的动用了打骂教育法,孩子性格中的聪慧型被吓到了,很难和其它几个性格合作参与生命的成长过程,生命能量就被削去了一大块。

对聪慧型孩子,不要指望他们能轻松学会管理时间,计划时信誓旦旦,并非不想完成,但终归时时沉浸于深深的自我不能自拔,一扭头才发现,时钟早已跨越了他的计划。

每个人只要到了聪慧型状态,语速就会变慢,因为需要调动内在感觉。此时,时间就会失去了意义。

风风火火追求速度的妈,如果碰上没有时间概念说话慢慢悠悠的娃,真会着急上火。于是就代替孩子说话,不是简单对他们做指令,就是直接猜意思,以减少等待带来的烦恼。

绝大多数聪慧型孩子,语言不是他们的强项,有人代替何乐不为?问题是,长久如此,孩子的语言能力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比一般孩子会弱得多。孩子小,交友时语言不多,尤其是表达内心深处的语言不多。但到了青春期,孩子的生命需要离开父母与同龄人去发展关系,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聪慧型较强的孩子现实型的妈若碰到聪慧型的娃,风风火火面对慢慢悠悠,有时真会让人着急上火。

成年后的聪慧型相对于其它性格依然缺乏时间观念,只要可能,就喜欢懒散活动漫无目的想象。有个妻子抱怨,说她让在家休息的聪慧型丈夫洗碗,对方答应得很好,可妻子下班回家,碗筷照原样摊在桌上而丈夫却依然坐在电脑前。而丈夫却觉得妻子烦,干扰了好不容易在休息日才能得到的愉悦而舒适的沉浸状态。

当然,一个人若想有担当,能被社会认可,要去追求目标理想,就需要经常从沉浸状态中走出来,关注时间老人对人生的苛刻要求。

面对这些,他们只能将聪慧型关到了内心深处不许出来。如果内心和谐度较高,就会用幽默和适度的放松来照顾内心聪慧型需求,让“活在当下”幸福自己的内心。反之,就会让人间的厌烦缠住了思绪捆住了双脚难以前行,时时向往着清空脱俗又没有时间束缚的世外桃源。

5、钻研有深度 VS 内在很执

聪慧型是用内在直觉探索世界,用自己的一套内在理论(无需客观世界验证)来诠释外界信息,所以会与社会常规思维出现差异,有时还会大相径庭。他们主张我行我素、我的世界我做主、我心飞扬……对于一个问题,会从常人所没有的角度深入思考,经常稀奇古怪、别出心裁。聪慧型儿童很难理解成人用逻辑语言所表达的规则要求,即使头脑听懂也无法和内心自我探索的直觉思维相链接。所以,家长总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说说都懂但做起来却大相径庭。其实孩子也不明白,为什么按你的要求做了可你还是不满。两个世界两种思维两种沟通模式,一个说着东家理,一个说着西家法,还以为遵循着同样的道。对这种孩子,要想让他们快速和成人理性思维链接,最好的办法就是换种语言,用童话、象征的言语,用营造虚拟场景的办法,将他们内在聪慧型的“理”勾出来再链接上去。比如,想让他们走路快点就可以说:“我们现在坐上了喷气式飞机,呜呜……越飞越快喽!”。想让他们刷牙快点,就可以说:“哦,我看到你牙齿上的小精灵了,它们在说,快点刷呀,快点刷,一二三四快快刷……”。貌似很幼稚,但正好符合聪慧型世界的理,永远的儿童世界,永远的内心小孩,永远的快乐自由。

到了成年,他们依然内在很执。由于他们看问题角度很多时候与人不同,所以往往说出的话让人难以理解,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少说多听。不过听也得入耳,不入耳就会从头顶飞过。忽略父母唠叨是聪慧型的拿手好戏,内在执拗外在又不希望与人争执,只能经常用忽略手法来得到两者的平衡。家庭当中,男人比女人更多表现这方面特质,女人当了妈妈现实型被逼了出来,那种内在的过度执,很多时候被孩子修理得差不多了。而男人没有怀孕没有生产没有哺育,那份内在的执依然可以在家庭里延续。很多妻子感觉跟老公讲话就像抛到了棉花上,没有任何回应,或者答应得很好实际却依然如故。这会让做妻子的很抓狂,而丈夫聪慧型特质却对自己毫不觉知,总以为自己态度很好都听了妻子的也不反驳,为何对方还要如此喋喋不休不依不饶?殊不知他们只是用自己的方法保持着内心那份执念和妻子做着周旋。

6、说话眼睛经常不看人 VS 不易被外界干扰

聪慧型孩子绝大多数都不喜欢用眼睛盯着人看,和感情型看人的目光正好相反。他们的听觉一般都很灵敏,所以眼睛就可以自顾自地去游历,让耳朵单独完成听记任务。

老师经常反应,这些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眼睛东看西看很少看老师,但叫他们回答问题好像还可以,做题考试也没太大问题。他们很容易被老师和父母误认为是感觉统合不良或者多动症儿童,事实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确实比一般儿童更容易出现运动障碍和神经系统这样的问题。我曾跟几个小学生玩过眼睛对视游戏,几个聪慧型很强的孩子,有的和我对视了一会儿眼神就变得虚了,好像穿越过我的眼睛将注视点挪到了我的脑后;有的看了几秒钟马上就调转了脑袋,无法继续。也许他们注视别人的眼睛会有飘忽不定虚无恐怖的感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眼睛里会带出很多各种复杂心绪,这会让与人相处时追求简单的聪慧型感觉很不舒服。

成年后的聪慧型与人交际时为了礼貌,很多时候也会注视他人眼光,但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的眼睛注视人的时候会不太自然显得比较累,他们自己也感觉比较辛苦。他们的目光是躲闪的眼睛显得比较小,因为聪慧型的直觉思维需要比较虚的目光,要半眯着眼睛看人或物,那个时候内心是平和的安静的。反之,如果圆睁着眼睛就很难让自己放松,聪慧型世界大门就会自动关闭。

7、不爱与人争执vs回避矛盾

别人有不同看法,他们大多数时候都会静静听着不予反驳,眼神也会进入沉思状态。他们擅长的直觉思维会将大脑调整到阿尔法脑波,让人变得十分安静,这种状态往往会迷惑对方,误以为认真在听并已接收认同自己的观点。其实,他们只是将这些不同论述,送入大脑深处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在一一比对,看看能否在哪里找到比较好的链接点。由于维护内在思维体系的完整性是他们安全感重要基石,所以,他们很难分出精神来反驳对方。你说你的我想我的,对味的多听听,不对路的就会屏蔽,让自己在想象世界里飞。

面对这样的儿童,家长经常很无奈,有时好像面对着空气,不知道如何跟他们交流。直觉思维绝大多数是用图片思考,不似逻辑思维大多数都是脑内语言。图片变成语言就多了一道翻译程序,交流的时间和难度自然增加。再说图片是全息信息,丰富多彩的信息变成线性的逻辑语言不仅有难度还会支离破碎残缺不全。所以,他们很多时候宁肯不说话,也要保持自己对直觉感受的完整性。因为这样理解事物,常常会让他们有神圣和美好的感觉,而且结果,确实经常会有独特的广度和深度。

长大后的聪慧型为了保护自己,学会了用回避的防御机制在人际关系中周旋。不舒服的感觉可以让它倏的一下就在心头消失,自我感觉没有什么不舒服,实际是压入内心深处再加上一道锁。他们是和平的代表,听听这个意见有道理,看看那个观点有原因,不愿意去反对任何一个对立的派别。这种由衷的与人相处之道,会被别人误认为是老奸巨猾的老好人,没有自己明确的观点。这倒是冤枉了他们,别看他们不发表意见,但其实是有自己观点,他们只是凭着自己的感受在他人观点中采撷着需要的内容,忽略了与自己观点相悖部分。

因为在聪慧型世界里,万物皆有因,万物皆可共处,就像大自然的包容一切。当然,他们也会对指向自己的负面评价感觉不舒服,但选择的对策往往是回避,不做当面的争论。搞不懂那就离开,离开了眼不见心不烦也就没事了。

8、善于独处 VS 清高

一个人的世界对他们而言有时更为有趣,静静地跟随自己感觉不被外人打扰,在这纷乱世界里他们会一直契而不舍追随,为了内心那份美好的宁静。聪慧型会一个人静静地玩耍,不需要玩伴也能玩上很长时间。他们中很多人都喜欢看书,独自一人在知识海洋遨游。当然,那必须是他们有兴趣的内容。有时对着一朵花一个小虫一块石头,他们能独自呆上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对着天空,他们也能发上半天呆。因为人多的场合,他们无法深入到内心深处,无法体会那一份只有内心最里面才有的世俗社会中找不到的安全和愉悦。

长大后的聪慧型依然享受独处的快乐,朋友们的到来虽然也能带来欣喜,但独处却更能升华内在的感觉,让身心进入更为愉悦的状态。深入、深入、再深入,一个问题,一个思考,聪慧型都喜欢尽力到达极致。那种外在感觉与内在思考融为一体的时刻,就是智慧喷涌的当下,与众不同的思想火花迸溅,思绪如柳絮般纷飞,最终如春风化雨般汇聚,丝丝缕缕汇成一体,于是升华出艺术的、思想的种种果实。

所以,要想在艺术、学术等领域有所作为,聪慧型乐于独处的特质往往起了决定性作用。

童年的聪慧型表现出喜欢独处,就会被别人认为不合群、孤僻。成年后如此,就往往会被认为清高。独处时的深度思考内容,往往不是一般工作生活的谈资,而是比较抽象属于精神范畴的。缺少共鸣,就包着藏看,这会让周围的人感觉到距离感,“清高”的印象也就形成了。

9、单纯可爱VS 幼稚

与人相处时,他们总是显得过于天真。安全感足的时候,就认为天下一派太平,那些抢抢杀杀事件貌似都飘走成了古老传说,眼前所有人都是天使;安全感不足时,就会觉得天地一片昏暗,世界一派狰狞,惊恐不安乱世追逐,人人都成了妖怪。因此,聪慧型孩子有时表现得天不怕地不怕,有时却显得非常胆小。他们的是非观非常简单,非黑即白、非好即坏,即便随着年龄增长,情感依然维系在白雪公主那样的童话世界里,当然妖魔鬼怪也会伴随其间。

长大后,与人相处成了他们一辈子最难修的课题。那些与人相处之道太复杂,还是不学为妙,宁可这样漂浮在人际海洋里顺波逐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保持着内心那份纯洁走完人生,不愿于“污浊”融合。现实中很多这种性格的人,到了四十岁左右开始寻求解脱,追求灵修和佛门教导,这是聪慧型在寻求人生出路,也是聪慧型的单纯可爱,寻找自己梦中的天堂永不放弃表现。

人情世故,最让他们烦,所以不愿学也学不好。看问题过于简单,人际交往中容易受骗上当,就跟孩子一样,清纯可爱与幼稚同集与一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