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继
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儒家圣人,成为“
亚圣”,他吸收继承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思想。本文就孟子仁政思想的提出在政治、经济、教育层面上的简单阐述。关键词:孟子;仁政;政治;经济;教育一、政治方面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在以德治国的基础上发展为仁政思想。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人人都有怜恤他人的心情。先王因为有怜恤他人的心情,就有怜恤他人的政治。凭着怜恤他人的心情,来实行怜恤他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中转动一样。仁政就是仁者治理国家,有仁爱之心的统治者对人民有怜恤、同情、爱护之心,来治理国家一切事务,这是仁政的基础。那应该如何做呢?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子·离娄章句上》)取得天下有它的方法和途径。只要得到老百姓的衷心拥护,就会得到天下。得到老百姓衷心拥护有方法和途径;只要得到老百姓的心,便的得到他们的衷心拥护;得到老百姓的心有方法和途径:凡是老百姓所需要的就给他们,给不完的聚积起来,等到日后需要再给;凡是百姓所厌恶的,不要勉强加在他们头上。由此可见,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得民心,爱人民,要以人为本,满足民众的正常需求,站在民众的角度上思考看待问题,以民为先,实现君主治国理政的思想。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心里时刻装着天下人民,心系国家,就算遇到国难,民众自会来帮助,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道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下》)这就是群众的力量,是君王实行仁政所带来的成果,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拉近君臣之间的关系,得到人民信赖,也使自己的统治更加长久,这是双赢的结局。这是仁政对内的一面,孟子与
梁襄王的对话中,
梁惠王问如何才能天下安定?孟子的回答是“定于一”,又问:孰能一?答曰:“不嗜
杀人者能一”(《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的不杀人就是反对战争,这是对外一面。二、经济方面孟子对经济方面提出自己的主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_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
庠序之效,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百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经济方面的主张是在封建性的
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以一家一户
小农经济为单位,采取劳役租赁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生产蚕丝,喂养家禽家畜,吃穿自给自足。在这里,孟子向君王提出“制民之产”这一概念,他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趋而之善。故民之从也轻。”(《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告诉君王要规定百姓有自己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足以瞻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丰年衣食无忧,灾荒年不会饿死,这样教化他们,百姓们才容易服从。当百姓们拥有一定土地时,他们可以通过辛勤劳作来维持家庭基本生存需要,为了过上好的生活,就会把精力放在耕种上,会遵纪守法,实现再生产。这是君王实行仁政的好时机,通过对经济制度的改革,提出的新的主张和意见,使得人民可以养家糊口,解决温饱问题,实现物质生活的富足。他又提出恢复
井田制,规定了土地生产经营和分配方式,除去农民们交给国家的税收之外,其他剩下的归个人所有,这样减轻了农民负担,可以缓解
阶级矛盾,有利于君王治理国家,也会促进社会发展。除了提出的“制民之产”,孟子与梁惠王对话中还提到:“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告诉君王向百姓实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这样的话百姓们就可以精耕细作、还有空闲时间做其他的事情,既可以帮助国家经济繁荣,又可以照顾到其他方面,如人伦道德、报效国家,这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三、教育方面孟子曰:“
君子有三乐,则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章句上》)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以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在其中的。父母都在,兄弟没有灾祸,是一乐;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二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而教育他们,是三乐。”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希望君王以仁政统一天下,如果可以实现的话,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此外,还有三乐:一是父母兄弟身体健康;二是做人做事无愧于天地,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荡荡做事;三是得到天下英才来教育。前两种快乐很容易理解,第三种快乐与之前相比,有更深的境界,教育工作对人的发展和认知有重要作用,当作为教师,通过教学来将学生的本性引入正途,培养他们完善的品格,使得优秀的人才走上仕途,成为推进实行仁政的中坚力量,作为国家的人才,社会的精英,为人民谋福利,促进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提高自身的修养,给学生们做好榜样带头作用,这就是作为教师最大的快乐了。由此可以看出,孟子将教育作为治国理政的基础和根本。他说,“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章句上》)他认为,善政使民众敬畏害怕,而教育可以得到民心,使人民心心悦诚服的接受管理,实现不治而治。由于孟子处于
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时代,他所教育的内容是具有封建色彩的人伦道德,“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他提倡的教育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学说,以德育教化人民,培养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君子,为政治服务。孟子的教育目的是通过教育培养有高度道德觉悟的人,用教育为政治服务。因此,孟子也提倡办立学校“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使民众可以在正规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在这一点上,是在孔子私人讲学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新的创新意义。通过实行仁政,在教育制度上有所发展和革新,在教学内容上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可以使得民众接受教育,唤醒民众对所处社会的认识,这样可以培养出品德高尚、境界深远的臣子,有利于社会进步。来源:好日子(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