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谷帮赵匡胤草拟禅让诏书,为什么赵匡胤用陶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16

陶谷就是个投机分子,他在后周做官做得顺风顺水,一看赵匡胤要篡位,二话不说提笔就要给周恭帝写禅让诏书,因此有了迎立之功,被赵匡胤封为礼部尚书。

可是他这个礼部尚书,其实没什么实权,也就给皇帝草拟一些圣旨。为此他心里也很不服气,希望能够得到重用,他觉得自己的功劳很大,能力又强,凭什么没有实权呢?

陶谷怂恿一帮枪手给他制造舆论,让他们在赵匡胤身边说陶谷的好话,顺带着再谈一谈提拔他的事情。可是赵匡胤听闻这件事以后,连连大笑,他表示陶谷这种翰林学士,也就知道依样画葫芦似的草拟诏书,这有什么功劳可言呢?

赵匡胤虽然没有提拔陶谷,但是也没有贬谪陶谷。陶谷一直在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任上终老。


陶谷这个人,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

陶谷曾经在后晋、后汉和后周都做过官,尤其是在后汉刘知远时期,陶谷得到了提拔。提拔他的人是后晋时期的宰相李崧。

昉曰:"无他闻,唯陶给事往往于稠人中厚诬叔父。"崧叹曰:"谷自单州判官,吾取为集贤校理,不数年擢掌诰命,吾何负于陶氏子哉?"及崧遇祸,昉尝因公事诣谷,谷问昉:"识李侍中否?"昉敛衽应曰:"远从叔尔。"谷曰:"李氏之祸,谷出力焉。"昉闻之汗出。---《宋史》

等到后汉建立以后,李崧失去了权位,而且得罪了当朝宰相苏逢吉。这天李崧就问自己的侄儿李昉,这朝中现在对他的评价怎么样。

李昉告诉李崧,这个陶谷在朝中成天在说你的坏话。李崧长叹了口气,真是后悔当初自己提拔了陶谷,原来是提拔了一个白眼狼。

此后李崧全家被抄,满门遭到苏逢吉的杀害,陶谷也是出了不少力气的。这种人如果还能在宋朝得到重用,那真是没天理了。


陶谷是个伪君子的形象。

到了后周,陶谷依旧在朝中做官,可以说是个不倒翁,皇帝年年换,他就是不倒。这次他奉命出使南唐,当时南唐的皇帝还是中宗李璟,李煜还没有登基。

宰相韩熙载看陶谷一本正经的样子,就想看看他是不是个真君子。于是韩熙载让歌女打扮成普通的女子,每天在庭院里打扫,结果陶谷就被这女子给吸引了。

陶谷情之所至,甚至给这歌女写了一首《春光好》的情诗。几天以后,陶谷得到了后唐中宗李璟的召见,在酒席上陶谷依旧一本正经,搞得自己像个君子一番。


仕周为右散骑常侍,世宗即位,迁户部侍郎。从征太原,时鱼崇谅迎母后至,谷乘间言曰:“崇谅宿留不来,有顾望意。”世宗颇疑之。崇谅又表陈母病,诏许归陕州就养,以谷为翰林学士。---《宋史》

可是当李璟将那个歌女喊来,唱出了陶谷的《春光好》时,陶谷这才恍然大悟,这是装不了了,于是开始大吃大喝,丑态百出。


陶谷依样画葫芦的事情,传遍了天下。

陶谷兜兜转转,又混到了宋朝开国。他给宋太祖赵匡胤写了禅位诏书,因此供奉翰林院。可是陶谷觉得这不够啊,自己功劳这么大,好歹也能做个宰相吧?

于是陶谷便派遣自己的亲信到赵匡胤那边鼓吹自己,结果赵匡胤却认为,翰林学士起草那些诏书,都是抄袭了前任的版本,只需要换几个字就可以了,这属于依样画葫芦,哪有什么大功劳可言呢?

初,太祖将受禅,未有禅文,谷在旁,出诸怀中而进之曰:"已成矣。"太祖甚薄之。尝自曰:"吾头骨法相非常,当戴貂蝉冠尔。"盖有意大用也,人多笑之。子邴,至起居舍人。天禧四年,录谷孙寔试秘书省校书郎。---《宋史》

陶谷得知这件事以后,甚至给自己写了一首自嘲的诗:官职须由生处有,文章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这件事算是彻底传开了,赵匡胤听说以后,更加不愿意重用陶谷了,只是给了他一些闲散的工作去做。

等到陶谷出使吴越国的时候,吴越王钱俶在宴会上,给陶谷端来了大大小小的螃蟹,从大到小都有。

陶谷想要讥讽一下钱俶,就指着这些螃蟹说:

这真是一蟹不如一蟹。意思很明白,当年吴越国的开国之君钱缪何等英明,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钱俶时就更没用了。

钱俶被讽刺得面红耳赤,他当然要挣回一点面子,

所以他让御膳房准备了一万葫芦羹,表示以前先王的御厨经常做这道葫芦羹。现在的御厨只是依照原样做了一些而已。

这意思就更明白了,陶谷这个人最著名的事情,当然就是依样画葫芦的事情。钱俶这么做是为了讽刺陶谷依样画葫芦罢了。


赵匡胤虽然没有贬谪陶谷,却也没有给予他比较重要的职务,而且他岁数那么大了,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了。

陶谷凭借自己在后晋、后汉、后周的资历,到了宋朝依旧可以做一个不倒翁。可见赵匡胤之所以任用陶谷,没有贬谪他,也是因为这一点。不过对于他的为人,我个人是不齿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