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作品精选怎么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4-06
《去國》 当我说我要写冰心作品的读后感时,有的同学说她曾经喜欢对冰心的小诗作爱情式的解读,把那些朦胧的诗句看做是内心悸动的流露。有的同学则说:“冰心的东西都很白痴,没什么可写的。”我听着她们这样讲,没有去争论什么,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解读的自由。不过,于我而言,我既反对将冰心写的感情复杂化,也反对将这些感情简单化。 从小就爱读冰心的小说还有散文,当然啦,主要都是些儿童文学范畴的作品。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她题写的那句: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句话对我的心灵震撼非常大,长时间地影响着我的价值观。我喜欢在看她的文字时,那种接近最单纯的爱的感动,因此倒没有联想到太多有关爱情的内容。那时没有读出爱情,也许是因为年龄的限制。但是现在重读,依旧能够感觉她在作品中融入更多的是那种亲情之爱和自然之爱。这种爱之纯粹,爱之天然,让人觉得去掉矫饰,至上圣洁。正是因为纯粹,这份“爱”并不复杂;正是因为圣洁,这份“爱”并不简单。 在上了现当代文学史的课后,我才知道原来除却那些“温柔的美文”之外,冰心是“问题小说”风气之开创者,她也写过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现实问题的作品。于是就迫不及待地将这些小说读了一番。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数《去国》这篇了。 讲的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一个家庭里,哥哥英士如何憧憬着赴美留学后回到祖国为国效力,甚至为此放弃了一个很好的留美的工作。可是真回来了之后对当时的国情非常失望。国家并没有给这些回国的知识分子以应有的重视,也没有给他们一个报效的空间,弄得多少归国的青年整天无所事事混日子。当英士的妹妹芳士决定也同哥哥一样赴美国求学时,英士决定同她一道去,接下那个美国工厂提供的职位。虽然他也为这个选择感到惭愧,但是自己也无可奈何。文末,英士拿着悲凉恳切的目光看着芳士,感慨道:“妹妹!我盼望等你回去时候的那个中国,不是我现在所遇见的这个中国,那就好了!” 当时看完后觉得怪难受的。上个世纪初,虽然名义上已经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样的共和制国家,但是国内并没有真正摆脱混乱的秩序,许多腐朽的力量也没有获得铲除,百姓仍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从十九世纪末开始的留学潮依旧延续着,很多志士纷纷赴海外留学希望向西方学习经验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他们希冀能够在国外得到真才实学,回到祖国好好做一番事业。纵然那些国家苦心留下他们,提供很好的待遇,但是他们也毫不动心,觉得回国才是最好的选择。在他们的眼中,中国的那个时代注定是个造英雄的时代,更是一个让他们这样的英雄去造势时的时代。英士在归国的船上甚至感慨:“我何幸是一个少年,又何幸生在少年的中国!”然而,在真正回到中国之后,等待他们大多数人的只有失望。理想与现实差距实在太远。国内一片混乱,国家主权丧失,负债累累;当政的腐败不堪,靠关系看脸色行事,而且各种公共建设一直停滞不前。这些知识分子们想好好干一番大事,但是却得不到支持,只能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与其在这样的社会埋没自己,任自己堕落,不如离开,去别的国家追寻更好的生活。英士那句“我何不幸是一个中国的少年,又何不幸生在今日的中国”与之前的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生发出无限的感慨。许许多多像英士这样的年轻人,怀揣无限憧憬回来,又带着多少失望离开。“祖国呵!不是我英士弃绝了你,乃是你弃绝了我英士啊”道出了多少人心中的无奈。 看完这篇小说后,我的难受,不仅仅是源于对那时年轻人无法为祖国效力的同情,对祖国不能留住他们的惋惜,更是因为它让我想到了我们现今的时代。多少优秀的人才流失到世界其他国家。他们留学过后不再回来,而是留在那里去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甚至加入了他国的国籍。现在社会上到处都是办理留学业务、移民业务的机构,而在学校里,到处可见拿着托付雅思GRE红宝书卖力背诵的同学。由于毕业于武汉外国语学校,我周围出国的朋友就更多了。每次上Facebook,都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外校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英国法国等等等等。而我自己也同样有着出国的计划,天天打听着出国讯息。不仅仅是学生,大量的商人、娱乐圈的人也都大量的涌入这个团体。我们都向往着国外的学习环境、工作生活方式,巴望着能留在那里就留在那里。读着这篇《去国》,我想着自己,想着自己的朋友们,一个个都将如此离开,既惭愧又觉得无从选择。 大家抱怨中国的环境不够好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而且关键是似乎很多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解决。政府常常是空喊了口号,做一些表面的工作,或者把事情好不容易提上了日程,但实质进展过于缓慢,许多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许多保障体制都不够健全。尤为突出的,例如对于人才的不够重视、不够珍惜,对于知识创新的保护力度太弱等等。而且在各种体制内,有太多的不良风气,大家都渐渐地被卷入其中,久而久之反而还视之为正常。诸多问题都触动着我们的神经。 其实抱怨了这么多,并不是说我们没有看到中国的成长,只是我们很心急,觉得自己似乎付不起更多的代价去等待她慢慢的完善这一切,慢慢强大起来。就算自己能够等待,但又害怕等待不过是一种无谓的牺牲。也许我们努力了,可一切都没有多少改变。于是,许多人选择了躲避,离开这个随让人爱得炽热,也让人无从回报的地方。 我想这种心情不仅仅是上个世纪冰心奶奶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才有的,现在心怀这样想法的人更是大有人在。大家在愤慨过后纷纷倒向了妥协,放弃了成就大我,而是去顾全小我。一方面有些羞耻于这种自私的行为,一方面又在内心去为自己辩护——生命不过只有一次,凭什么就不能为自己好好活着。尤其那些经济条件很好的人,想离开这个环境其实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对于这样唾手可得的幸福,又为何要放弃呢?所以,矛盾归矛盾,我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去发展个人的未来。英士在结尾感叹的那句“我盼望等你回去时候的那个中国,不是我现在所遇见的这个中国,那就好了”,正如我们很多人所作的——只空留了一句期待,但是身体却随着心漂到海外。 我想过要把这篇读后感升华成宣传大家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坚守中国国籍,留在国内为祖国效劳争光的主题。但是我现在不想这样写,因为想来想去觉得实在是做作得很。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爱自己的祖国的,但是爱的方式千差万别,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就像阮次山在遭到他人的质问“你在这里给我们上爱国教育课,可是你自己为何还入了美国籍”时的作答一样——“一个出嫁的女儿想念娘家,要爱娘家有什么不对么?嫁出去的女儿不等于泼出去的水。”我们需要记住的是我们是从哪里泼出来的水,不要忘了旧恩,忘记了自己的根。 附其他: 《两个家庭》 课本上说,是体现了封建家庭和现代家庭的不同命运,从而达到宣传新思想的目的。其实我自己看的时候没想到那么“深刻”的东西,倒是看了这条总结性评价之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总是喜欢自己先独自把作品看一遍,分析分析人物个性与他的命运。如果是个悲剧,还会去想象悲剧的原因;如果是个喜剧,我就会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看看有多大的实际价值。随后再看那些个“标准化评论文字”,看看和我想的有什么区别,是否可以提升我的思考深度。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基本上就是我现在的读书模式。不过我也总是处在不断地寻求新的更高效更深刻的读书方式。 还是回到这篇小说吧。文章让我最感慨的就是女人对于家庭是多么的重要。人们都说,现如今对女人的要求可谓是越来越高了,得同时顾到家庭和事业。事实上岂止是现在。在冰心那个时候也是这样的。她既要做一个好母亲,又要做一个好妻子。母亲需要一直给孩子给予呵护、教育,同时要和丈夫一起担当家庭的责任。女人就是家庭的枢纽,连着丈夫,连着孩子。 所以,男人要找一个可以这样愿意付出的女人,有着权衡智慧的女人。对于女人呢,则要看看审视自己能不能担当,如果不可以,单身就好;如果行,就找一个让你愿意这样去累死累活的男人嫁了。尤其在自己看了《半生缘》之后,感慨良多。如果像曼桢那样嫁错了人,那么一辈子就这样毁掉,一眼就看穿了,没有任何出头之日,那将多么恐怖。与其这样,不如一开始就一个人过的好。 《斯人独憔悴》 这篇小说看得人挺难过的,尤其是化卿的那段“你们是国民一分子,难道政府里面,都是外国人……”也让我体会到了那个时代的学生们,抱着满腔热情救国的心境,只可惜那些个自作聪明的大人觉得学生们都是些天真的蠢货。 今天上司法实践课的时候,老师就呼吁我们对待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现象敢于站住来伸张正义。说实话,我们何尝不想呢?可是我们能够像老师举例里面的那些社会上较真的人吗?一个律师为了火车票5毛钱的发票去打官司,我们学生有这样的时间精力去做吗?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去做吗?有这些专业知识去做吗?我们做的时候,有人会信任我们吗?多少人喜欢嘲笑大学生的天真无知,说都是些象牙塔的人而已,社会上的黑暗根本不清楚,所以我们提出的问题,他们根本就不放在眼里,只是当作一个不成熟的举动罢了。我们的未来是去当老油条的,怎么会是愤青呢?那不是越活越转去了吗??事实上,在我看来,去扭转甚至消除社会潜规则(在中国,尤以官场潜规则为首)的人,应该是那些已经走上社会,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基础的人,有自己的社会角色的人,有资本和能力去独立承担责任和后果的人,而不是我们这些没有保护的学生。我们不应该去做这样的牺牲品。 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许多构想,我们年轻人往往是最单纯,最纯净的。我们也的确容易激动,容易理想化。但是现如今大家都沉默了,其实也就跟这个小说中的几个姐弟一样,是被大人压制了,被潜规则、被上一辈的老油条压制了。我们也有自己的苦衷。只是两个时代都出现了的问题。是不是正能够说明,我们大学生也许不是扭转时代的最佳人选呢?那些有能力去扭转的人,你们能不能站出来?那些无数个“化卿”们,你们能不能转变自己的观念,自己带头去做正义的事情呢?而不是一面教育我们学生要做高尚的人,一面却压制学生付诸行动,而且自己也不能以身作则呢? 当老师说着,我们学生怎么现在越来越麻木了呢?我不禁心里冷笑。难道我们愿意麻木吗?我们是无可奈何的。而你们明明有能力去做改变,却把这些不努力改变的罪名加到我们头上,我们是不是很冤呢? 《超人》 这是一篇我并不喜欢的小说。写得有些做作了,肉麻兮兮的。而且何彬的性格塑造漏洞百出。既然他的妈妈那么的让他感到温暖,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一直都是个冰冷的人呢?读来让我觉得莫名其妙。虽然我知道,冰心奶奶的意思是说任何人都会最终发现爱的力量,爱的所在,但是这种方式实在有些牵强了。 《分》 刚开始看得我也是觉得有些做作。不过看到后来,只剩下说不尽的感慨。我们虽然在上帝那里是人人平等的,可一旦我们来到了人间,一切便都不一样了。多么讽刺!我只希望我是那个能够给自己的后代提供好的环境的人,不要让他们受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