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被妈妈“抛弃”的孩子,不会有美满的人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如今 社会 ,对母亲的要求似乎越来越高。

  我们希望她们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又希望她们经济独立、撑起半边天。

  但我们都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生儿育女和经济独立不能同时满足,于是妈妈们选择在生下孩子之后将孩子寄养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家,自己在外打工挣钱,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再接来身边。

  当然,不是所有隔代教育下的孩子都会出问题,但没有妈妈的童年是缺憾的,被妈妈“抛弃”的孩子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现实往往是,老人们有自己那个年纪特有的心理困惑和传统理念的束缚,无法做到科学 育儿 ,接回父母身边之后,孩子就错过了安全感和依恋关系建立的关键期。

  父母只能靠“强权”或“宠溺”来维持对孩子的掌控,对孩子的成长终究是弊大于利的。

  

  现在的父母都喜欢说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他们把孩子扔给老人,理由是趁年轻赚更多的钱,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殊不知,真正的起跑线其实在孩子婴儿时期。

  对孩子真正的富养,不是给最多的钱,不是给最好的食物,而是给最多的拥抱、回应、陪伴。

  01.

   不被“拥抱”的孩子,怯懦多病

  还记得我刚生完孩子时,我妈说“切记孩子哭的时候不能抱,不然你将来就会放不下了”,开始我还觉得挺有道理,后来咨询师的一句话让我突然醒悟,她说:

  


  老一辈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羞于说爱,耻于表达,更不会有过多的身体接触,亲吻、爱抚,在他们看来都是难为情的。

  他们宣扬“棍棒之下出孝子”,明明很爱却要“挫折教育”。

  甚至有心理学家都曾提出过:

  


  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提出的理论。

   但是,华生的理论很快受到了其他心理学家的质疑,事实也证明,缺爱的孩子夭折的概率更高。 他的三个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之下,大儿子自杀身亡了,二女儿也多次自杀,小儿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舍才能生活。

  只给予充足的食物,并不能满足孩子生存的需求。

  

  二战时,许多婴儿被送到了孤儿院。尽管孤儿院给予了足够的温饱,但大部分婴儿还是去世了。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推断婴儿可能是死于细菌或疾病传染。于是政府规定,照顾婴儿的修女,要与孩子保持距离,并在婴儿床之间隔上布帘。但情况并未好转,婴儿依然一个接一个地死去。

  只有一个孤儿院除外,其养育的婴儿,死亡率特别低。

  一位医生于是偷偷前去调查,结果发现这里的一位修女违反了规定, 她每天晚上值班的时候,都会抱起一个个婴儿,进行温柔地轻抚和按摩。

  事情由此真相大白,不被触摸、安抚、拥抱的宝宝安全感差,存活率低。

  触摸、安抚、拥抱所带来的安全感,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

  养育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的层次上,要想孩子能够 健康 成长,就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接触性关怀。

  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他的心智才会 健康 发展。

  02.

   不被“回应”的孩子,冷漠孤僻

  回想当年我们的父母,有的曾将犯了错的我们关在小黑屋里,或用各种手段恐吓我们;有的将大哭的孩子丢在大街上,告诉我们再哭就把你扔掉;有的坚定地误解“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他们不对自己的孩子说一句肯定的话,对待他们如同空气一般。

  他们往往在惩罚完孩子之后,躲在角落的痛哭,却不能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真情。

  如今,他们做了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对待孩子还是固定的模式,老人谨慎、固执的思维特征,也让他们无法做出改变,家庭固有的教育弊端,也再一次用在了孩子身上。

  然而,独立、乐观、勇敢的孩子并不是 “孤立” 和 “狠心” 培训出来的。

  恰恰相反,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去独立 探索 ,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 社会 的大人。

   心理学家哈里·哈用94% 的基因和人类相同的恒河猴做了一系列实验,来观察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哈洛把刚出生婴猴放进笼中,然后用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一个假猴是用铁丝做的,一个假猴是用绒布做的。

  

   这批不是由真猴,而是由 “绒布妈妈” 养育的猴子,长大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当哈洛把这些猴子,放归到正常的猴群当中后,发现它们几乎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

  “这些猴子孤僻、抑郁和自闭,有的还出现了自残性和攻击性,对周围的一切都抱有敌意,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也不愿跟其他猴子。”

  所有公猴都失去了寻偶和交配能力。而母猴呢,也根本不愿交配。

  哈洛固定母猴身体,使实验中的20只母猴受孕产下了幼猴。

  

  但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这 20 只母猴中,有 7 只脐带剪断后便不再理睬孩子;有 8 只经常暴力殴打和虐待孩子;有 4 只更是残忍地杀死了孩子;只有 1 只笨拙地尝试给孩子喂奶。

  也就是说:没有互动的养育使孩子孤僻、冷漠,甚至残暴,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无法与人正常沟通,产生交互关系。

  因此,运动和玩耍,是母爱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

  越是得到爱抚和疼爱的孩子,就越会敞开内心,变得开朗。而越是得到关注少的孩子,就越是会封闭自己的内心,漠视周围环境,孤僻不合群。而对于亲密关系的建立,婚姻家庭的建立、生儿育女的能力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03.

   关键期的“陪伴”,可能决定孩子的一生

  如今的母乳喂养率越来越低,有的妈妈迷信奶粉的营养,有的妈妈担心自己的身材走样,有的妈妈是工作需要......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将特别小的孩子扔给老人抚养的行为是不符合孩子成长需求的。

  那些“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吃好睡好就行了”,“孩子上了小学之后才是需要教育的时候”,“趁孩子还小享受自由时光”的想法是幼稚、无知、可笑的,关键时期的母爱缺失,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情感 纽带便再也无法建立。

  

  为了 探索 母爱缺失可能引发的问题,哈洛又做了一个实验,叫长期缺母实验。

  一群小婴猴出生后,哈洛不让它和任何假妈妈接触,就让它们孤独地呆在笼子里,只是定时地给予食物。

  在小猴 “无母” 地生活 8 个月之后,哈洛将它们放进了拥有“绒布妈妈” 和 “铁丝妈妈” 的房间里。

  当可怕的发条玩具出现时,这些小猴不会奔向任何一个妈妈,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跟妈妈相处的经验。

   它们大都抱着自己,摇摆身子、瘫倒在地,然后发出绝望的尖叫声。而更可怕的是,这些小猴长大后,完全无法融入猴群,非常胆小、非常惧怕其他猴子,同时具有非常强的自残性和攻击性。

  

   当其他猴子欺负它们时,它们就开始自残,撕扯自己的毛,咬自己的胳膊和腿。

  他们脑部控制运动和平衡的感官系统,与触觉及运动相连的 情感 系统等,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也就是说,脑功能会失常,表现为暴力、幻觉以及精神分裂。

  当幼猴在出生后,一旦跟母亲分离超过 90 天,这种伤害就无法弥补,即使此后再跟母亲或其他伙伴相处,也永远无法成长为正常的猴子。

  小猴的 90 天,差不多就是人类的 6 个月。于是哈洛得出了结论,孩子出生之后的6 个月,是建立良好母爱的最重要时期。

   哈洛这样总结道:

  “孩子出生后,父母特别是母亲,要避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会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对灵长类动物来说,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会导致孩子心理残伤和死亡,这种影响直至终生。”

  我们总说妈妈对于早期的婴孩来说至关重要,而童年早期又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

  隔代教育并不是孩子出现问题的关键,而真正的关键在于——无论妈妈还是老人都没有将孩子的早期抚养当回事。

   倘若,抚养人可以给孩子真正的“母爱”,一种伴随亲昵的安抚、拥抱,积极的反馈、回应,高质量的互动、陪伴,就能让孩子无论身处何方都可以感受到真正的“爱”。

   而,这种爱将持续孩子的一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