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油茶产品的经典软文,是古人用诗写成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曾小云(白云乡黄叶村)

赣南的秋末冬初,不仅是收脐橙的时节,还是收油茶的时节。当然这个时候,也是油茶着花的时节。油茶真是一种奇怪的作物,同一时间同一棵树既开花又着果。人们把这种奇观叫做抱子怀胎。

对油茶的最初印象,是小时候我们会去山上寻茶泡吃,那种甘甜脆嫩的感觉让人回味悠长。很多年前,看过赣州一位廖姓诗人拍的油茶照片,题为《乡下人的蜜月》:在油茶园,一对新人(男方为我的同学)用草梗吸油茶花的花蜜,满满的甜蜜和幸福。这位诗人已经去世,他的油茶摄影作品却长留我的脑海。去年还是前年的这个时候,我下乡访问农户,写了一首摘茶子的诗《访农户不遇》:

今年秋,我作为常驻队员驻瑞林镇元田村开展精准扶贫。前天去牛嘴武茶油基地割杂草,看到洁白如玉的油茶花。有两朵背靠背紧紧挨着,让我想起站在船头飞起来的杰克和露丝,于是把它拍下来了,取名《依偎》。

油茶有很多别名,我们这里叫做茶子、木子。追溯油茶的历史文化,我发现很少有古人诗咏油茶,无论是树,还是花,还是果。究其原因,我揣测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油茶的大规模人工栽种历史相对来讲不是很长,据学者考证才一千多年,远不如那些《诗经》时代就崭露头角的桃、梅、柳之类。二是有些诗人把它混同于山茶,所以见到它开白花,就以为是白山茶。三是古代诗人有重审美、轻实用的倾向。对油茶、棉花、油菜这种偏重于实用的经济作物,诗人们似乎没有多大吟咏的兴趣,这种情况在当代似乎也没有多大改观。

当然,很少不代表无。在茫茫的诗海中,我找到了一首题咏油茶的诗作《茶子》,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岭南人屈大均。

茶油不仅可以用来食用,还可以润发润肤。诗里写的是用来润发润肤的茶油。南油茶子,就是指产于南方的茶子油。诗人一开头就用一个直白的“美”字赞美茶油。美在什么地方呢?首先美在香气。露花,就是带露的花,这里我理解为比喻人的容貌。不过它让我想到花露水。据资料介绍,花露水的“花露”得名于欧阳修词《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中的“花露重,草烟低”。不过,我倒觉得追溯到李白《清平调》“春风拂槛露华浓”更为合适。

“绝胜荼蘼液,当侬膏沐时。”是个倒装,应该反过来理解。就是说,当人洗沐之时涂抹茶油,它的效果远远胜过荼蘼液。和油茶花一样,荼蘼花也是白色的,也是蜜源,也可以炼油。人们从荼蘼花中提炼芳香油,做成香料。茶油和荼蘼液的真实效果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作者特意抬高茶油,应该没有收广告费。考虑到荼蘼承受诗人的雨露已经很多,作者对受到冷遇的油茶不吝溢美之词,我们应该可以理解。

“云光生鬒发,月晕上蛾眉。”这是写茶油的使用效果。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女子使用茶油后的美貌。出句源自《诗·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髢也。”涂抹了茶油之后,可以让头发像乌云一样乌黑浓密,可以让眉毛像月晕映照一样光洁明亮。

既然效果这么好,那还等什么呢?所以诗人在最后直白地对燕地、吴地的潜在消费者说:茶油这么好,赶紧掏钱买些回去,保管你用了之后美若天仙。为什么消费群体重点对准燕地和吴地?我猜测,燕地属于北方,寒冷干燥,而茶油可以缩水保湿,对茶油有较强的刚性需求。而吴地盛产美女,人人爱美,又经济富庶,消费者购买力强,对茶油这种护肤产品有旺盛的需求。咳,为了推销南方的茶油,我们的爱国诗人还真卖力。

不过,让我感慨的是,这首难得见到的油茶诗,完全可以作为油茶产品的经典软文。你看,有对比,有效果,有目标群体,还有直白的叫卖。放到今天,可以秒杀无数公号中内容东拼西凑、千篇一律的推文。可问世三百多年来,竟然没有人发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因此,我把它发掘出来,介绍给大家,让油茶这种赣南经济作物增添一点文化含量。

关于油茶,我还写过一副楹联。湖南天华油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攸县茶园基地天鹭湖体验园征集诗词楹联。 白鹭湖征集诗词楹联获奖作品 。我的楹联获得一等奖:

这是中国教师报文化周刊主编、青年楹联名家金锐的评语:

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

第四课:缓解写征联用词不到位问题,用这招见效快

第三课:用这一秘笈,曾老师不止“八大山人杯”征联获奖

第二课:  “东方太阳城”征联,曾老师是这样写太阳神殿对联的

第一课:玉田寺征联这样写,可以大大增加获奖机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