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太平:清溪河杂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清溪是流入太平湖的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在陈村水库以下称青弋江,正源出自黟县方家岭北麓,流经美溪口东北,在太平乌石镇周家坦一带注入太平湖。

下图是清溪河流入太平湖的湖口处,视觉比较开阔,流入太平湖的几条河流我都走过,感觉清溪河的径流量最大,但只是视觉上的,并没有数据支持。

从河口到清溪村,沿河有条四米来宽的乡道与之并行,期间散落着四五个村子,一路青山绿水,风光旖旎。

下图河对面这个村子没有公路通行,出行要乘船到对岸,极不方便,差不多荒废了,有个老板对村子进行了部分改造,搞起了民宿和漂流。

沿河见着不少渔夫在河里放网捕鱼,摇动双桨,划皱了一池春水。

我比较少提及太平这个地方,从严格的行政区划和历史沿革来讲,太平除了黄山脚下一圈,其他地域都属于所谓“泛徽州”,它的徽州文化要素,比如建筑风格,村落的家族构成等,比之南边的黟县、休宁、歙县等要淡薄一些。但太平的自然环境在我看来是皖南诸县中数一数二的,这表现在植被的高覆盖率,河网密布,水质清澈,终年风调雨顺。

下图的猴子是在沿途叫“何家”的村子拍到的照片,这小家伙看到我时,直冲我做鬼脸,还做咀嚼的动作,意思大概是:“喂,有什么好吃的吗?”黄山猴的模样浑圆,挺可爱。

村里人说,猴是山上捡来的,不知何故,它妈妈撂下不管了,当时还在吃奶,饿的奄奄一息,村民看他可怜,把他带回来了。转眼间快一岁了,这样的猴子,已经失去了野外生活的能力,只能养着了,又怕它捣乱,只能拴着。

这是快到清溪村时拍的清溪河大桥,顺着桥往右再翻越一座山岭就是石台七都镇,往左也是翻越一座山可以到达桃源村。

下图是清溪村,过去曾经是一个乡,后并入乌石镇,街上只有七、八座小楼房和几座平房,整条清溪街上常住人口估计也就三、四十人,一天仅有一班车往返县城,让你不敢相信这里曾经是乡级政府所在地。

下图这位中年妇女守着清溪街上唯一的一间杂货店,我在店里买了点吃的,顺便和她聊了一会。她不是本地人,是江苏盐城人,在江苏打工的时候认识了本地的丈夫,现在两口子打道回府,在家做点小生意,再打理一下自家的茶园和竹木,已经不出远门打工了。

她老公家就在清溪村附近的提壶村,小丫头是她女儿小静静,带我到山头上看他们家。当时的她大概十二、三岁,七岁时才和爸妈由打工的上海回到老家,她可是见过世面的哈。

她一边走一边跟我介绍村子:村边的那条小沟渠里有很多小鱼和螺丝,春天山上有些什么好吃的野果......说起来如数家珍,见过了大城市繁华的她,还是那么执着地热爱自己的家乡。

小静的妈妈说:“我跟老公第一次回来就喜欢这里了。”她说的这里指的是清溪。我问喜欢什么呢?她说:“这儿的人不野蛮。”这话听起来很有意思,假如面对野蛮的人,你不能说:这儿的人野蛮,而应该说:这儿的人不文明,这样就减少了发生口角的风险。

站在山头上,看到了提壶村的全景。现在除了在僻静的山野和乡村中转悠,好像真没什么让我特别感兴趣的事儿了。

不过去年我又路过清溪,发现小杂货店已经转让给别人了,新店主说,小静父母陪她到县城读书去了,常年住在县城,很少回来。

过清溪大桥到河对岸,沿着河向西继续走是一条迷你型的水泥路,地图上很难发现。

我循着河走,每隔三五里就能见到一个小村子,而每每见到这种淡定的小村子,我就不能淡定。清溪,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走过了,你就觉得它无愧于这个名字。

话说,上面的故事还没完。小静妈妈说:我现在回盐城已经不习惯了。问她怎么不习惯?回答:那里脏。

这绝对是她的原话,鄙人不带半点添油加醋或地域歧视,万望看过这篇的江苏籍人士,特别是苏北盐城籍人士海涵哈,由此言论导致的一切不良后果,盖与若木本人无关。吾凡事不善察言观色,亦不带地域歧视,讲话不讲则已,一讲就坚决秉持独立、客观、公正之立场,绝不含糊。

当时正值下过一场雨,水量充沛,看着这清澈、涌动的溪流,感觉真爽,但是秋冬两季雨水少的时候,河流变得像条水沟,差异很大,这里要讲清楚,不要来这里看过之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以为老衲在此胡说八道。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里极少有干旱现象,一般年份水量都很充沛,你看山上茂盛的植被,想干旱都难。

见到了一个水库,周围没人,不,不是这儿没人,好像走到哪儿都没人,就我一人在这旷野里晃荡。

清溪这一带地处黄山区、石台、黟县三地的交界,人烟稀少,这样一个看似有点荒凉,又不是什么旅游胜地的地方,假设猛地撞见一个骑着车,操外地口音的陌生人,多少还是会招来一点异样的目光。

我讲的清溪河是它的下游部分,上游在黟县,途中有许多支流,山高林密,大小溪流密布,七绕八拐的,地图上标识也不清晰,老实说,那条是那条,我都犯晕。

看了黟县水系考,上游的美溪(下图)是清溪的支流之一,这河水洁净的不按套路来。

清溪河示意图,以上我讲的是清溪河下游湖口至清溪村俞家一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