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6-05-05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出自梁启超.
从字面意思上讲很浅显,敬佩他的才华,可惜他的才识,同情他的际遇.
从深层意思讲就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李的个人思想过程.
戊戌变法的健将梁启超曾评价李鸿章到,“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李氏认为自己不过是个“裱糊匠”。适逢内忧外患,从里到外都烂透了的清王朝,“裱糊匠”将一个破屋(清王朝)装饰一新嘘嘘人尚可。偶有小风雨修修补补也能看得过去,但真的遇到大风雨,破屋必然原形毕露,又岂是一个半个“裱糊匠”所能补补贴贴支撑起来的呢?
第2个回答 2017-07-09
李鸿章是一个奇才。无论在经济、政治方面皆是如此。在经济上,他创的一些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都管理有方,能和外国企业竞争,也维护民族的利益。此外在他的主持和参与下,洋务派创了许多中国近代”第一”的东西,如铁路,海军等。李鸿章一直在帮助大清国富强,可以说他是个报效祖国的人。他同时也是一个思想进步的人,他主张与外国自由贸易,以强国,与改革相似。在政治上,由于他签订了不少不平等条约,而招人唾骂,我认为这对他来说是极不公平的。这些人全是些盲目无知的人,难道他们不知道大清国如此虚弱的国力是不可能与欣欣向荣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抗的?他们只凭几个暂的胜利,就以为大清国能征服法国。他们是被胜利冲昏了头,不顾将来事态的发展,完全没考虑若法国同其盟国卷土重来,大清国很可能会被逼上绝路,签订比《中法新约》更不平等的条约。李鸿章从长计议,主张求和。他是想让国家安定,趁此时努力富强国家,他的想法是没有错的。难道他是甘心求和?不!至于由他签约,是因为只有他有这种能力,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力,要知道他总是在尽力降低国家受到的损害。如果签约的不是李鸿章,历史也不会改变,将会由另一个签约,那么我想这个人现在一定是”卖国贼”了,这些签约的人总是当出气筒,作替罪羊,着实可怜。这些评论的人应该设身处地地想想,感受一下,再下定论才是!哎!如果李鸿章出生在其他朝代,或出生在当代中国,那么的才干,一定会成为一个流芳百世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