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鹗《老残游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7

刘鹗的名著《老残游记》被誉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该书于1903年在《绣像小说》半月刊上连载,后因故中断,后转至《天津日日新闻》继续发表,署名鸿都百炼生。小说通过主人公老残的游历,展现了封建末世的惨状和人民的苦难。


老残以行医为生,他虽淡泊名利,但深具社会责任感,关心国家命运,同情底层人民,是非分明,以侠义之心解救百姓于水火。书中描绘的曹州知府玉贤,凭借“才能功绩”残害百姓,滥杀无辜,衙门里的站笼成了活生生的地狱。山东巡抚张宫保看似礼贤下士,实则昏庸,赏识的“清官”玉贤和刚弼,其实是滥用职权的刽子手。


小说中,桃花山的隐士玙姑和黄龙子象征着作者的某些观念,他们对义和团和革命运动的诋毁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和反动立场。作者以船喻中国,讽刺了统治阶层的无能和革命派的误判,认为西方文明是救赎之道。


《老残游记》中的人物和事件多有原型,如玉贤、刚毅等,作者借历史事件和人物批评时政,如废济阳民埝的惨状。在艺术成就上,小说的语言精炼,景物描写生动,如王小玉唱大鼓的场景尤为出色,得到了鲁迅的高度评价。


总的来说,《老残游记》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艺术魅力,展现了晚清社会的黑暗面,对读者有着强烈的警示作用。
扩展资料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鸿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淮安楚州)。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李光(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