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巧对对联的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2-13

1、毛泽东游学安化巧对夏默庵

1917年秋天毛泽东到安化游学时,求见该县劝学所所长夏默庵先生,夏是该县饱学之士,巧出上联含蓄问春,要求毛泽东对出下联,以试才学高低。写着:绿杨树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的上联放在桌子上。

毛泽东才思敏捷即兴酬答对出下联,联曰 春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隐含典故,反诘得体,寓意深邃。对句天衣无缝,精巧谐趣,表达了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

夏默庵对毛泽东的才华惊异不已,立即道歉热情接待,并留居食宿,彻夜长谈,视为挚友。临别时送8块大洋作路费以表惜才之情。

2、朱元璋与尼姑巧对

据说,朱元璋率兵转战在九华山的时候,一年冬天,夜宿在水面上,夜里气温下降,第二天早上,水面上全结了厚厚一层冰。于是,他不得不带领士兵,拿着手中的兵器,一边敲打着着冰层,一面划船前行。

这时,他看见一个尼姑从庵堂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双鞋,一步一滑地走到水边,洗着沾在鞋底上的泥巴。尼姑洗干净了鞋上的泥巴,站起身来,准备回庵。

朱元璋见此情景,文心大发,便对着洗鞋的尼姑大声说道:泥沾尼鞋尼洗泥泥净尼归。说完,引起士兵们一阵哄笑。

尼姑觉得被当兵的戏弄了,心想,不妨续上半联,免得不那些当兵的小看了自己。于间,转身对着兵船说:冰冻兵船兵敲冰冰破兵走。

此语一出,朱元璋及士兵们大惊失色,一个个收住了笑声,心里暗暗赞叹。

3、丘神童巧改对联

丘元遂,百侯人。清朝雍正二年(724)才9岁,广东学使惠士奇来埔,见他聪颖过人,褒以“神童”美名。以后神童之名遂噪全邑。

丘元遂幼年曾在自己门前写一副春联,上联是“户对千竿竹”,下联为“家藏万卷书”  他家门前确有邻居的一丛竹子,人们看了丘家春联多有赞誉;而对门邻居的主人却暗自生妒,把伸出围墙外的竹子斩去大截。元遂见了;把上联下联各补一字,变为“户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语意亦通。对门邻居由妒而恼,索性把整丛竹子连根铲掉。丘“神童”加长联纸,各添两字变成“户对千竿竹短无了,家藏万卷书长有存”。

4、老先生巧对郑板桥

清朝时,有一位教书先生在一个有钱的人家当教师。春天双方商定一年酬金八吊。可是,到了年终,主人不仅一文钱不给,还把老先生辞退了。老先生便到县衙门告状,县令郑板桥听了老先生的申诉之后说:“恐怕你才疏学浅,误人子弟,不然,人家怎么会不给你酬金呢?我今天要当场考考你,看看你的学问如何?”

老先生急忙申辩,并表示愿意当场应试。郑板桥随手拿手指着大堂上挂着的灯笼说:“就以灯笼为题,我出一上联,你对下联。”于是郑板桥出了一个上联: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老先生听了,沉思片刻,便脱口而出: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郑板桥听了,很欣赏老先生的才华,当即下令把被告传来了,结了此案,并把老先生留在自己身边当差。

5、纪晓岚少年巧对对子

五岁时,纪晓岚接受家庭教师的训导,启蒙先生教他念《三字经》,开始几天,每天教他20多个字,以为这样已经够多。谁知他过目不忘,念几遍即已背熟,不到半个月,便把一本《三字经》背诵如流。小小年纪便开始读《四书》、《五经》,并练习作诗、联对。

他对对联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有一次,常在他家行走的慧明和尚,见他头上梳有状如蝉头的髫髻,便戏谑地出上联道:“牛头喜得生龙角。”纪晓岚白了老和尚一眼,张口对道:“狗嘴何曾长象牙。”

此语一出,博得哄堂大笑。这对句,既回答了老和尚的笑谑,又对得十分工整。却出自一个五龄小童,确实是身手不凡。

妈咪爱婴童幼儿活性益生菌粉剂

¥153

gb好孩子 婴儿湿巾80片*24包

¥229

澳牧儿童成长牛奶200ml*21盒

¥169

小白熊奶瓶消毒器

¥549

相似回答